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0篇 |
免费 | 644篇 |
国内免费 | 8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篇 |
大气科学 | 757篇 |
地球物理 | 215篇 |
地质学 | 2545篇 |
海洋学 | 315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182篇 |
自然地理 | 2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55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215篇 |
2010年 | 148篇 |
2009年 | 176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34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115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193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丰富,研究其岩溶热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对于雄安新区清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前人已经对该区雾迷山组油气储集层的分布、古岩溶、成岩作用、储集空间等特征做过一定的研究,但对于该区雾迷山组地热资源的成储机制、特别是3期岩溶等成岩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测录井等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对雄安新区雾迷山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岩溶热储的成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雄安新区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雾迷山组主要岩性为白云岩,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和构造缝—构造溶蚀缝,热储孔渗变化较大;(2)雄安新区最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是3种溶蚀作用,包括同生—准同生溶蚀、表生溶蚀和埋藏溶蚀,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3)根据构造演化、岩心及测井资料,将表生溶蚀作用划分为3期,分别是芹峪期、印支期和燕山—喜山期。芹峪期雾迷山组局部出露遭受淋滤,形成的溶孔经后期改造后不易识别;印支期大部分区域抬升并遭受淋滤,形成高孔渗储集层,后期遭受了进一步改造;燕山—喜山期是雄安新... 相似文献
32.
33.
过去2000年包含了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简称RWP)、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和现代暖期(Present Warm Period,简称PWP)这3个典型暖期,前人对罗马暖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对比自然暖期和叠加了人类活动的暖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文章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与重建资料和同化资料(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简称LMR)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这3个典型暖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ESM的全强迫试验能很好地模拟出重建资料与LMR所反映的两个自然暖期(RWP和MCA)以及PWP,PWP相较于RWP和MCA北半球增温幅度明显更大。通过对比单因子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RWP时期主要受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同时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强迫对地表增温有一定调节作用;而MCA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率相比RWP时期更小,且太阳活动稳定,此时土地覆盖的调节作用相比RWP时期减弱;PWP时期在温室气体强迫驱动下,地表温度增加显著,其贡献远超过火山活动、太阳活动两个外强迫因子,此时土地利用/覆盖强迫对增温显示出负向影响,同时北极涛动增强,进一步加剧PWP时期的增温。
相似文献34.
利用1961-2014年湖北省68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流资料,对比分析了湖北省夏季梅雨期和盛夏期低频强降水事件的基本特征、大气环流形势和低频信号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省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准双周低频周期。(2)相较于盛夏期,梅雨期低频强降水事件次数多,强度强。(3)梅雨期和盛夏期低频强降水事件发生期间的环流形势有着显著的差异。梅雨期,对流层中层东亚沿岸为南北向的波列分布,低层受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共同影响,水汽条件好,东亚存在鞍型场,流场变形,利于形成中尺度气旋系统;盛夏期,对流层中层为欧亚波列分布,低层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弱,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的影响,日本海以西地区有一异常气旋,其西侧的偏北气流与暖湿气流在30°N附近交汇维持。(4)在强降水事件发生前后,对流层低层的低频正涡度传播特征有较大差异,在梅雨期表现为驻波特征,盛夏期传播更为明显,表现为向西、向南向北传播。 相似文献
35.
利用攀枝花市1988~2010年5~10月的逐时降水资料,对各历时各级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皮尔逊-Ⅲ型频率分布函数,计算了攀枝花市4站1h、3h和6h各重现期的极端最大降水量。结果表明:各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以7月为最多,且日变化特征显著,最容易出现在00~05时。1h、3h、6h的最大降水量均出现在盐边,盐边和市区更容易发生1h≥50mm的极端强降水。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非常强的局地性,单站过程高达80%,且雨强越大局地性越强。各历时各重现期的极端最大降水量均以盐边为最大。 相似文献
36.
岱海的"中世纪暖期"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内蒙古岱海沉积物近2200a来Rb/Sr比值、CaCO3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展现了包括中世纪暖期(MWP)及小冰期(LIA)等典型气候事件在内的环境演化过程,总体表现为暖期的沉积物Rb/Sr比值低,冷期的则高:CaCO3和有机碳含量则相反。这里,以单一流域化学风化记录表明我国北方存在明显的中世纪暖期,发生时间约900-1200aB.P..主要环境特征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的显著增强(低Rb/Sr比值)、生物生产力逐步提高(高有机碳)、湖泊水位大幅度抬升的湖泊沉积记录,其间经历的化学风化是近两千年内最强的,并且其发生时间与全球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7.
38.
39.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哺乳动物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计宏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16(1):5-16
中国全新世哺乳动物群有众多地点,并已作了详细研究,绝大多数地点有^14C的年代测定,全新世一更新世的界线,作者根据哺乳动物及^14C年代测定,在12-10kaB.P之间,可作为二者之间的过渡层位,在10kaB.P。可作为全新世的开始,中国的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8.5-3.0kaB.P。在此期间内的哺乳动物偏南种类似为明显,如亚洲象,苏门犀及爪哇犀等,在5.6-3.0kaB.P。这一时期内的气候波动剧 相似文献
40.
近几年中华绒螯蟹(河蟹)人工育苗和池塘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江苏省赣榆县的河蟹育苗场在1995年40余家的基础上,1999年发展到120余家;山东省日照市40余家中国对虾育苗场近几年也全部上马了河蟹苗种的生产项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