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0篇
  免费   1824篇
  国内免费   2332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9563篇
海洋学   3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11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586篇
  2020年   422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639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563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4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3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赣东北鹅湖岭组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巫建华 《地层学杂志》1996,20(2):153-160
在分析赣东北鹅湖岭组及有关地层的地质特征、地层划分现状及产生分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岩性、岩相为划分依据,将鹅湖岭组与喷发相相对应,将其下界、上界分别置于沉积喷发相与喷发相、喷发相与喷发沉积相的相变界面上。从而将北京地质学院指定的打鼓顶组建组剖面上的"打鼓顶组"并入鹅湖岭组;将赣东北其它地区的鹅湖岭组下界由安山岩层顶界处上移至安山岩层之上灰绿色砂岩层的顶界处,将铅山一上饶一带鹅湖岭组上界下移至原鹅湖岭组上部的底界处。  相似文献   
72.
贵州独山中深盆统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南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底部存在的古风化壳层和其之上的底砾岩,为一次地亮相对上升、海平面下降的上升运动(独山抬升),表明独山组内存在着沉积间断。建议将此古风化壳之上的原"独山组鸡窝寨段"修订为"鸡窝寨组",代表中泥盆世晚期较独山组更大海侵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  相似文献   
73.
任永健  张成信  孟庆伟 《地质学报》2022,96(7):2333-2347
本文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和区域对比,将张广才岭南部西蛤拉河子—大锅盔一带分布的浅变质地层重新厘定为杨木岗组。为了确定杨木岗组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物源,进行了碎屑锆石U- Pb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研究。锆石大多数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典型振荡岩浆生长环带,暗示其岩浆成因。该地层中测得的两组碎屑锆石U- Pb产生多组谐和年龄,其中PM010- TW样品56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307 Ma,DB02- TW样品51个测点最小峰值(谐和)年龄为275 Ma;覆盖在杨木岗组之上的中生代二浪河组安山岩的定年结果为181. 1±0. 9 Ma,表明杨木岗组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杨木岗组中获取疑源类化石组合出现了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世和奥陶纪地层常见分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结果,反映杨木岗组沉积时周围存在早古生代和中—新元古代地质体。碎屑沉积岩Al2O3/TiO2平均值为24. 44,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稳定和负Eu异常特征,结合碎屑锆石的年龄频数可以看出,确定杨木岗组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盆地周围的晚古生代早期中酸性火成岩,次要物源由沉积盆地周边的早古生代地质体和近地表的中—新元古代地质体提供。佳木斯地块为松嫩- 张广才岭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暗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 张广才岭地块于早二叠世之前已完成拼合。  相似文献   
74.
雄安新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区内有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但是对其深部热源机制仍未形成统一观点。为了研究雄安新区内地热田深部热源机制,在新区及外围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对取得的同剖面的深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和综合解释,探明了研究区从地表至莫霍面范围内地质构造和电性结构。下地壳结构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与大地电磁剖面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电阻率低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存在一系列反射同相轴,且同相轴可以延续到莫霍面,电阻率高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无明显连续反射同相轴,尤其是在莫霍面之上呈现地震反射近似"空白区"。结合区域地热资料构建了研究区深部地热地质模型,对新区内深部地热机制进行了解释。该模型为"二元"生热模型,其热源包含两个部分,深部地幔热源和地壳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占地表热流的接近30%,而幔源热流在地表热流中的占比可达约70%。在牛驼镇下方,莫霍面以上,由于地幔热物质上涌造成下地壳上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形成了局部热异常,该热异常具有低速高导的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是牛驼镇地热田和容城地热田的深部热源;以区域断裂为热通道,大地热流由深部向上传导、扩散到牛驼镇凸起和容城凸起顶部,对碳酸盐岩储水层进行加热,形成地热储层;上覆新近系沉积地层是良好的热盖层。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以成因地层分析理论、盆地分析理论为指导,参照地震地层学思路,重新厘定了华亭煤产地地层划分与对比,探讨了富县组、延安组沉积环境,结合煤岩学特征阐述了华亭煤产地巨厚煤层是由“填积型”煤层、“退积型”煤层叠加形成的。  相似文献   
76.
<正> “帽子峰页岩”(即帽子峰组)是徐瑞麟(1937)根据朱庭祜(1928)提供的曲江城至黄岗岭剖面中出露于帽子峰的岩层而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于命名剖面中“帽子峰页岩”的上部出露不全,不少地质工作者又习惯于以年代地层的概念来修改帽子峰组的含  相似文献   
77.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南复州湾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燕海扇类,计5属17种。讨论了Annuliconcha与Paradoxipecten的属征及有关问题。上述发现在东北地区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78.
在羌塘西部的三岔口一带泥盆系拉竹龙组中发现规模较大的生物礁——台地前缘礁。下层礁体厚7.28m,上层礁体厚40.98m。两个礁体均为叠置礁,礁体由礁基、礁核、礁顶组成。剖面显示发育有礁前垮塌角砾、礁格架、礁间及礁后环境。泥盆纪生物礁的发现为羌塘盆地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9.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共同报道了一项新发现———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的伤齿龙科恐龙新物种骨骼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这只长53 cm的小型食肉恐龙保存极为完整,整体形态看上去很像一只大鸟,有着小小的头骨,长长的后肢。其后肢蜷缩于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这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非常相似。徐星认为,这只恐龙的体态和睡眠状态都与现代鸟类相似,团着身体睡觉,减少了表面积,有利于抵御体温下降。诺瑞尔则指出,该恐龙可能是在它熟睡时,附近的火…  相似文献   
80.
萨拉乌苏河流域萨拉乌苏组沙丘砂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萨拉乌苏组含7层古流动沙丘砂、4层古固定-半固定沙丘砂.对这些沙丘砂的沉积构造观察以及粒度、扫描电镜和常量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沙丘砂具有与现代沙丘砂相似的风成沉积构造特征;(2)粒度及其参数——Mz、σ、Sk和Kg,以及主要化学组分SiO2、Al2O3和TOFE也与现代沙丘砂相近;(3)Mz-σ、SiO2-Al2O3+TOFE散点图和概率累积曲线显示这些沙丘砂与萨拉乌苏组中的河湖相、古土壤差别明显,而与现代沙丘砂一致;(4)石英砂颗粒具有良好的磨圆以及碟形坑、新月形坑、麻坑、上翻解理薄片、硅质沉淀和硅质裂纹等表面结构特征,反映其曾受持久的风力搬运作用.沉积构造、粒度、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和化学元素等多个方面具备了与现代沙丘砂类似的风成特征,证明这些沙丘砂的成因是风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