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66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51.
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犁盆地北缘和南缘下-中侏罗统沉积微相和岩石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对伊犁盆地北缘和南缘侏罗纪地层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盆地南缘下一中侏罗统同样可以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并分别对应于水西沟群I-Ⅷ旋回,这一研究对于伊犁盆地基础地质研究和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在对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5个钻遇基岩的晚新生代钻孔的地层、岩性、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岩心剖面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和外来植物桫椤孢子化石的分布特征,阐述该区新近纪晚期以来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从而为长江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显示,新近纪沉积物为粗细混杂的洪积扇相,缺乏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反映了此时研究区古地势东西...  相似文献   
153.
赵汝旋  秦国荣 《广东地质》1997,12(1):19-26,T001
粤北地区下石炭统下部的古孢子化石组合以具有泥盆-石炭纪过渡色彩为特征。根据其产出的地层位置和组成特征,划分Verrucossisportites nitidus-Anapiculatisporite hystricousus组合带(NH组合带(和Lycospora-Calamospora组合带(组合带)。前者以乐昌大赛坝剖面为单位层型,其中的孢子较原理,交复杂,繁盛于泥盆纪的分子含也较高,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4.
2008 年6 月至2009 年6 月, 在山东青岛实验室和海南陵水试验平台, 以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扫描显微镜等技术, 对12 种原产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热带产胶红藻外观形态, 表皮细胞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株系藻体呈现褐色、绿色、黄绿色、翡翠绿色、橄榄绿色和咖啡色等多样性; 2)在表皮细胞特性方面, 5 号株系细胞最小、排列最致密、分布最均匀, 8 号株系细胞最大、胞间距最宽; 3)在亚显微结构方面, 1 号藻呈均一球状突起, 2 和4 号藻为不规则突起, 3、6 和9 号藻表面布满酒窝样凹陷, 5和8 号藻表面比较平整, 7 和11 号藻呈脑纹状褶皱, 12 号藻在凹凸结构外覆盖鳞片状白色胶质; 4)在实验株中, 1、2 和4 号藻未发现四分孢子, 3、5、6、11 和12 号藻表皮细胞上具有结构对称的四分孢子, 且主要分布于较老的主干上; 5)在四分孢子排列上, 3、5、11 和12 号四分孢子间排列紧密, 6 号藻四分孢子间距离较远; 6)不同藻的四分孢子囊大小形态存在明显差异, 6 号藻株四分孢子囊最长, 约110 μm, 5号藻四分孢子囊最短, 约40 μm, 3、11、12 号藻四分孢子囊长约60 μm, 四分孢子囊宽度相对恒定, 除5 号藻较窄约为10 μm 外, 其他株系均约为15 μm。  相似文献   
155.
在南极半岛西摩岛上,一套海相碎屑沉积地层的一段未经固结的海绿石粉砂质砂层中,存在着与K-T边界有关的、且高于背景值40倍的铱异常。甲藻孢子为20 ̄30cm厚的K-T边界过渡层的生物地层鉴定提供了依据;在海绿石层中,没有保存钙质微化石。甲藻孢子还记录了K-T边界过渡层之上10cm处的早丹麦阶(K1^1)海侵事件,铱的高峰值出现在甲藻孢子过渡层的底部与涨潮层之下30cm处。白垩纪末,位于高纬度区(63  相似文献   
156.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石炭世早期孢子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7.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志丹群喇嘛湾组的孢粉组合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研究的孢子花粉化石产自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志丹群喇嘛湾组,计有53属、74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主要属种地史分布及与已知孢粉组合对比、分析,指出该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此外,作者对喇嘛湾组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做了初步探讨,推测沉积区在喇嘛湾组沉积时受温暖潮湿气候条件的控制,并将该孢粉植物群归于瓦赫拉梅耶夫(Vakhrameev,1978)划分的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区。  相似文献   
158.
河南固始花园墙组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北淮阳区原来一直划归于下石炭统最下部的花园墙组其实际时代属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古孢子分析显示,其下段具有以Cyclogranitriletes-Aneurospora-Retispora为代表的组合特征,与江苏宝应、南京茨山、安徽巢湖等地的晚泥盆世五通组孢子组合面貌类似;上段具有早石炭世杜内期色彩。为大别山北麓地层层序的建立提供了确切的生物地层资料。  相似文献   
159.
1991-1992年两年多时间的多次试验表明:孢子在经历日平均气温15℃以上、积温61.0℃时即可萌发,适宜的培养基湿度为60%-70%,光照以完全黑暗更为理想。虽温度升高孢子萌发率逐渐增大,但达到32℃以上时,孢子萌发明显受阻。环境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降低菌丝生长的速度,以23-27℃为最快。菌丝生长期间适宜的培养基湿度是63%-67%,光照以完全黑暗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0.
高联达 《地球学报》2015,36(1):7-21
本文系统研究了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安徽)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孢子50属150余种。根据孢子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建立了7个孢子带,其中晚泥盆世3个带,早石炭世4个带。自下而上依次为:1)Rugospora flexuosa-Grandispora cornuta(FC)带;2)Vallatisporites pusillites-Retispora lepidophyta(PL)带;3)Retispora lepidophyta-Verrucosisporites nitidus(LN)带;4)Vallatisporites verrucosus-Retusotriletes incohatus(VI)带;5)Spelacotriletes pretiosus-Cingulizonates bialatus(PB)带;6)Schopfites claviger-Auroraspora macra(LN)带;7)Lycospora pusilla(PU)带。五通群下部观山组化石孢子丰富,时代相当西欧晚泥盆世法门阶(Famennian)Fa2c-Fa2d。泥盆系和石炭系界线置于陈家边组底部,即3带Retispora lepidophytaVerrucosisporites nitidus(LN)带和4带Vallatisporites verrucosus-Retusotriltes incohatus(VI))带之间。本文还深入讨论了沉积环境、微古植物地理区、国内外比较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