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0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2073篇
海洋学   133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errigenous clastic reservoir rocks are widespread in China,and nearly all the industrial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in eastern China occur in the clastic rocks.The study shows that organic inclusion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secondary fissures and pores which were ormed in the process of oil-rock interaction,rather than in the cements or secondary enlargements. The organic inclusions are dominantly organic gas-rich or are composed of pure hydrocarbons.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range mainly from 120℃ to 130℃,which shows a relatively high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emperature changes provide the ground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basin evolution and thermal fluid-kinetics-model.Fluorescenc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 the organic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oils and gases in the area studied probably have experienced two-stage or two-time migration.Micro-fluorescence rescearch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oil/source correlation and oil migration-stage determination.The abundance and occurrence of organic inclusions is one of the indicators of oil and gas abundance and accumulation in rock layers.With the help of other informatio,organic inclusion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oil and gas in clastic reservoir rocks.  相似文献   
62.
压汞仪数据处理中消除水银封闭间隙体积的量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MIC(Micromertics)公司生产的9220Ⅱ型自动压汞仪从80年代中期进入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部门,在用作储集岩孔隙结构实验分析中常出现水银封闭间隙现象,本文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在资料中的表现形式,总结出消除封闭间隙的定性、定量方法,几年的生产实践应用表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3.
塔中地区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中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东河砂岩储层主要为一套滨海沉积成在的石英砂岩,其平均成分组成石英83%,长石8%,岩屑9%。以两口井为例,应用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图象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区内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认为影响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成岩作用是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64.
上更新统粘性土孔隙水、红层裂隙水,是贫水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地下水供水方向。作者综合分析了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的赋存规律进行了论述,并提出找水方向、宜井深度、取水构筑物型式,以供在该区的找水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65.
孔隙流体压力与流体排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冯乔  张小莉 《地质论评》1997,43(3):297-302
本文讨论了在压实作用下孔隙流体压力的形成以及与流体排驱的关系,指出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是因岩石渗透率变化引起毛细管力增加而产生的,且二者之间在流体压力孕育过程中一直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对于连续沉积的盆地,只有当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到超过岩石的抗剪强度时,因岩石发生剪切破裂导致毛细管力降低,流体才被排出;对于强烈构造变动的盆地,因地层大量剥蚀引起负荷压力降低,其降低幅度达到或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时,岩石  相似文献   
66.
黄土微结构图像处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介绍了对黄土微结构电镜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去除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使得图像便于进行人工解译或借助软件的图像分析。  相似文献   
67.
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自然界中孔隙水文地质层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与厚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研究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实现的技术路线,提出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不规则六面体元的三维空间离散方法.该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不规则六面体元中水文地质层类型的一元性,而且可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的自动提取功能,快速提取各个计算结点上空间位置坐标与各类计算参数,大大缩短水文地质模型空间离散与相关数据文件组织所需的时间,提高地下水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时效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8.
岩石水压致裂和诱发地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7种岩石各制备了几类不同预裂纹的系列试件,并在不同围压下进行水压致裂强度实验。结合典型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实际资料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实验结果,以及应用岩石强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的一些原理、方法,进行岩石孔隙水压诱发地震的探讨。初步结果为:(1)若岩体内构造应力很小,一定大小的孔隙水压力σp,可直接使岩体内的薄弱面致裂并发生小地震。(2)若构造应力较大,存在两类诱发地震的可能:①对岩体浅部一些走向与构造应力的主压应力σ1方向相近的薄弱面,σp可促使其发生张性破裂并诱发小地震。②当构造应力接近于断裂的抗剪强度时,因σp,降低了断裂面上的正应力σn,使原处于稳定状态的断裂失稳,发生滑移破裂并诱发出地震。σp导致断裂的破裂深度增大,使诱发地震的震级大于原潜在的地震震级。(3)各种岩体均存在着一个极限深度,此深度后不再有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69.
张茜  孙卫  明红霞  王倩  张龙龙 《沉积学报》2016,34(2):336-345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及相渗等资料,研究了板桥-合水地区长63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总结了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确定了纵向及平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优质成岩相的展布受沉积相、成岩作用与孔隙结构共同控制,尤其是喉道分布才是控制砂岩储层渗透性的主要因素。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和水云母胶结-长石溶蚀相储层主要分布于半深湖相重力流复合水道浊流沉积中,细-微细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好,渗流能力最好,油水呈相对均匀的渗流,孔隙内的油气极易通过喉道被开采出来;绿泥石胶结相、水云母胶结弱溶蚀相储层位于分支水道边缘,呈孤岛状分布,孔喉半径小但分布均匀,渗流能力中等-差;碳酸盐胶结相、碳酸盐+水云母胶结相储层主要发育在分支水道间,孔隙结构发育程度差,喉道细小且孔喉连通性差,富集于孔隙中的油气难以通过小喉道,采收率低。  相似文献   
70.
基于页岩孔隙系统的特殊性,讨论了FESEM-QEMSCAN、FIB-FESEM、NANO-CT、氮气吸附法、小角中子散射等几种页岩孔隙系统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指出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与之结合的能谱和矿物定量评价系统(FESEM-QEMSCAN)是研究页岩纳米级孔隙类型、大小、形态以及矿物分布的基础手段;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微纳米CT可刻画页岩孔隙系统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利用获得的三维数据体进行数值模拟,可进一步计算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氮气吸附法可对小于100nm的极微孔隙的孔径、形态进行求算;小角中子散射则可利用孔隙中存在的气体分子,获得孔隙系统连通性等重要参数。最后从页岩岩石组构的角度,探讨了页岩孔隙控制因素,指出有机质含量与成熟度,黏土矿物类型、含量,碎屑颗粒的含量以及成岩强度是影响页岩孔隙系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