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9篇 |
免费 | 630篇 |
国内免费 | 10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篇 |
大气科学 | 44篇 |
地球物理 | 466篇 |
地质学 | 3261篇 |
海洋学 | 659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96篇 |
自然地理 | 2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201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235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210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44篇 |
2015年 | 164篇 |
2014年 | 238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213篇 |
2011年 | 185篇 |
2010年 | 181篇 |
2009年 | 162篇 |
2008年 | 193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70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126篇 |
2002年 | 126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恒速压汞技术定量评价低渗透砂岩孔喉结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规压汞不能准确确定储层孔隙与喉道的弊端,利用恒速压汞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样品孔喉结构的差异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渗透率越小的岩心,喉道分布越集中,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大喉道分布逐渐增多,喉道分布范围也更加宽泛,主喉道半径随之增大,但较大喉道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开采效果具有双重影响;渗透率小于0.5×10... 相似文献
152.
基于全岩、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手段,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等参数对邵阳凹陷二叠系页岩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了页岩储集物性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页岩矿物成分中普遍具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这能提高页岩孔隙度,并有利于储层开发过程中的压裂,然而相对低的粘土矿物含量可能会降低页岩储层吸附性;2)页岩孔隙大小以微孔、中孔为主,两者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仅存在的少量大孔对于比表面积与总孔体积的影响较小.孔隙形态普遍为具平行板壁的狭缝形,且开放性良好.3)有机碳含量与粘土矿物含量是页岩比表面积、总孔体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平均孔径的分布特征与比表面积、总孔体积之间呈现一定反相关性,即越小平均孔径的页岩,能够提供的比表面积与总孔体积越大.热演化程度对于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具正反两面性,在相关性分析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具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3.
煤成油排驱机理与初次运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吐哈盆地煤成油典型实例出发 ,分析了煤的物性特征及烃类与煤中各级孔隙相互作用机理 .指出烃分子与煤孔隙表面质点相互作用是煤成油排驱的主要制约因素 .煤孔隙分布特征及生烃潜力是制约煤成油排驱的内在因素 ,构造挤压剪切应力是煤成油排驱的外在动力 ;煤成油排驱具有较泥质岩更大的地质色层效应 ,其最有利排驱时期应是Ro 为 0 .9%以前 ;相互连通的孔隙网络及裂隙与输导层如断层相连 ,构成了烃类网络中心的烃类排驱运移出母体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54.
碳酸盐岩地层不整合面及孔隙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目的是对Hedberg会议有关碳酸盐岩地层不整合面及相关孔隙预测的观点进行阐明和总结,以期抛砖引玉。本文包括岩心、露头、地震、全球海平面曲线、电缆测井、生物地层学、稳定同位素演化趋势、旋回叠置型式、构造及盆地演化模式等在内的许多资料和方法,均可用于查明和/或预测地表不整合面,其中任一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对露头或岩心资料进行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及成岩史分析是查明地表暴露最可靠的方法,尽管已提出了 相似文献
155.
渝东武隆上寒武统地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溶洞、裂缝。成岩作用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区成岩作用,依据其对孔缝的影响,以及本组地层特征可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后者包括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156.
157.
中缓倾角裂隙的存在是重要坝肩地质缺陷之一,中缓倾角裂隙发育规律、成因机制分析是研究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我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中缓倾角裂隙空间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结合地质分析、微观电镜扫描和数值模拟,阐释了中缓倾角裂隙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河谷间歇性快速下切是中缓倾角裂隙密集带相间分布的主要形成原因;(2)中缓倾角裂隙的断裂形式以拉裂和拉剪并存为主,少部分试样表现为剪切破裂,力学机制与河谷下切地质演化相对应;(3)如果岸坡内存在断层、岩脉等软弱带,若软弱带宽度较大,则沿软弱带的整体松弛效应明显,而弱化中缓倾角剪应变增量带的分布;(4)若软弱带的宽度较小且距坡表距离较小时,一方面除沿软弱带倾角方向的应变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会使剪应变增量带自坡表至软弱带的中缓顷裂隙的集中程度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另外,岩脉间中缓倾角裂隙的密度亦增加。 相似文献
158.
159.
160.
选择4种地壳岩石样品,经干燥或水饱和处理后在不同围压条件下测量了在其中传播的纵、横波的速度及其各向异性.在大气压条件下低孔隙度(<1%岩样中,水饱和样品中的纵波速度明显地比干燥样品中的高,但横波速度的差别不大.因为在低孔隙度岩样中纵波速度对孔隙流体的反应比横波速度敏感,可以用泊松比的变化来反映随着围压的增加晶粒间流体对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按O’Connell模型分别计算了干燥和水饱和岩样中的裂纹密度,与通过实测体应变曲线得到的裂纹孔隙度十分吻合.利用横波的速度和偏振特性可以推断岩样中定向排列微裂纹的空间取向情况.研究表明,同时测量在岩样中传播的纵、横波的速度,通过Vp/Vs比值可以给出有关颗粒边界流体的证据,也可以估计岩样中的裂纹密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