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3篇 |
免费 | 437篇 |
国内免费 | 3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8篇 |
大气科学 | 512篇 |
地球物理 | 303篇 |
地质学 | 1506篇 |
海洋学 | 50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87篇 |
自然地理 | 1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23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29篇 |
2014年 | 244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99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68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45篇 |
2005年 | 116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4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3篇 |
1935年 | 2篇 |
193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2020年12月26日,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未来将统筹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消息传来,江苏省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兴国欣慰之余也感到责任和压力更大了。 相似文献
52.
文章概述了漓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流域水灾频繁、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指出了流域森林结构欠合理,调蓄能力不足,导致了流域洪涝、干旱频繁,枯水期长,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活与生产排污,造成枯水期水污染。因而需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绿化、兴修水利工程、实施节水技术、严格管理、科学调配水资源等综合举措,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3.
54.
1 引言 黄河中游流域,考古界指的是陕西、河南、山西三省;黄河上游流域,考古界指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以及内蒙古托克县河口以西的广大地区.从裴里岗文化、表观台文化、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带庙底沟因素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客省庄文化早期,在距今8200~4100年的是时间间隔中,即使在红山文化和良诸文化玉器高度辉煌时,即使在其周边的大汶口文化、凌家滩遗址、石家河文化玉器对她先后影响时,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先民们也极少使用玉器.该区甚少出土玉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在距今8200~4100年间甚少使用玉器?其实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商晚期之前.这是解不开的心结.国中有玉,玉器何以几千年不进入中原? 相似文献
55.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科学利用措施,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流域划分为8个修复单元,实施13类工程措施,部署4个子项目,形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体系,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控制佳芦河流域及沿岸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矿与城镇水污染凸显、历史遗留矿山、农用地质量较低、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较弱等问题,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和减少入黄泥沙,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6.
57.
流域编码是以子流域划分进行流域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Pfafstetter 流域编码以编码唯一、顾及流域拓扑关系及编码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在流域相关研究的分析范围不断增大、数据精度越来越高的需求背景下,以Pfafstetter 编码为基础,对流域编码并行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Pfafstetter 编码不全面和码位不一致的问题,改进了Pfafstetter 编码规则;然后,从数据并行的角度,讨论了并行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划分及并行化策略,进而设计了流域编码并行算法;最后,利用长江中上游流域SRTM数据,在集群系统上对流域编码并行算法的正确性和并行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实现的流域编码并行算法可获取与实际较为一致的计算结果,且提高了编码计算效率,可为基于子流域划分的流域分析并行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Case of Danzam Village i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fect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drive land use change are scarce. By means of cropland plot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this study examines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in Danzam Village of Jinchuan County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ollective system period, as surplus labor forces could not be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y had to choos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s their livelihood strategy, then the
farmers had to produce more grains by land reclamation, increasing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improving input of labor, fertilizer,
pesticide and adopting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period, as labors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farmers chose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labor
input to grain planting was greatly reduced, which d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in to horticulture, vegetable or wasteland
and decrease of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understanding linkages among institution reforms,
livelihood strategy of smallholder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601006, 40471009),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2005CB422006) 相似文献
59.
蒸散发是地表陆气水分交换的纽带,准确量化蒸散发的时空演变格局对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GLEAM模型的蒸散发及其组分数据集,借助7个通量观测站数据、120个流域的流域水量平衡及PML_V2蒸散发产品,在中国九大流域系统评估了GLEAM-ET产品,分析了植被恢复背景下,蒸散发(ET)及其组分(植被蒸腾Ec,截留蒸发Ei,土壤蒸发Es)在1980—2020年的时空演变格局。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 GLEAM-ET产品在中国九大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性能与气候类型有关,干旱区效果优于湿润区。此外,GLEAM与PML_V2模型在九大流域相关性较好(R>0.7),分布格局与变化趋势整体保持一致。② 全国尺度上,ET均值为416.88 mm,增长速率为1.21 mm/a。Ec与ET均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而Es与其相反。Ec、ET在九大流域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01)。Ei、Es在季风区流域分别呈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小趋势;在内陆区流域呈不显著减小(p>0.05)和显著增加趋势。③在植被恢复背景下,ET组分比例发生了变化。Ec占比变化存在南北差异,南方流域Ec占比均减小,北方流域均增加。Ei占比在各流域均增加,Es占比均减小。黄河流域ET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最为明显,Ec占比增加了5.21%,Es占比减小了5.56%。 相似文献
60.
地貌识别,对于人类建设,地质构造研究,环境治理等相关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基于像素单元或面向对象的地貌识别方法存在局限性。由于流域小单元具有表面形态的完整性,在地貌演化中具有明确的地理意义,基于流域小单元的地貌识别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然而,基于传统地形因子的地貌识别方法使用的因子往往较为单一或者在地学描述上存在重复性,目前尚无针对流域小单元进行空间结构描述和拓扑关系特征量化的地貌识别研究。基于此,本文基于DEM进行水文分析并通过坡谱方法解决了小流域稳定面积难以确定的问题,在黄土高原样区提取了181个稳定小流域。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和地貌学原理提出了流域加权复杂网络的概念和相应的8个定量指标用于流域空间结构的模拟和量化描述。最后采用了基于决策树的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地貌识别,实验对于黄土高原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显现出较好的效果,Kappa系数为86.00%,总体精度达到了88.33%。对于地貌形态特征明显的地貌,复杂网络方法其顾及空间结构和拓扑特征的特性导致了其较高的识别性能,精度和召回率都在90%~100%之间。通过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其识别结果亦呈现出较高的精度,这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