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39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3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和田河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的主要产层,受成岩作用的改造非常强烈。通过对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详细阐述了主要成岩作用的形成机理及其产物,分析了其对储层的影响和成岩序列。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孔隙的主要破坏者;溶蚀(岩溶)作用、压溶作用、破裂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次生孔隙的主要建造者,它们产生的溶孔、溶洞和裂缝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成岩作用是该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它控制了孔隙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2.
华北地台北缘亮甲山组地层中发育有六种碳酸盐米级旋四层序;a型和b型属潮下型,其下部单元为钙质泥岩(a型)及薄层泥晶灰岩(b型).上部单元为颗粒泥晶灰岩(a与b相同);c-f型属环潮坪型,它们的上部单元均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其下部岩石单元:c型为厚层及块状颗粒泥晶灰岩,d型为局部白云石化颗粒泥晶灰岩,e型为白云岩化颗粒泥晶灰岩,f型为中厚层含少量颗粒的泥晶结晶白云岩。从a型到f型正好构成一个米级旋回层序的环境变化谱系。根据米级旋回层序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可以建立亮甲山组地层构成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四层序:1个三级旋四层序包含3个四级旋四层序,13-15个五级旋四层序,60余个左右的米级旋四层序.通过这项研究表明,在浅水地层中进行露头旋四层序研究时,米级旋回层序是基本工作单元,其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是识别长周期旋四层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3.
陕北奥陶系马家沟组含盐系石盐岩中首次发现的钾石盐,经电子探针分析,其化学组成为:K52.02%,Cl47.73%。实测折光率N=1.4903。经X 射线衍射分析及光学显微镜研究等手段证实为钾石盐确信无疑。  相似文献   
54.
根据岩相序列、沉积、成岩作用特征,将吉林省大阳岔地区晚寒武世凤山期至早奥陶世冶里期层序地层分为6个三级层序,代表了6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与之相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3C值变化曲线出现5个低谷,其中凤山期至冶里早期泥晶灰岩δ13C值出现4次幅度较大的上升、下降飘移,而冶里中、晚期泥晶灰岩的δ13C值是在负值范围内波动。δ13C值低谷与层序界面和海退事件基本拟合。牙形类C.intermedius带下部海绿石质凝缩段是寒武纪末—奥陶纪初期最大海泛事件沉积,也是寒武纪与奥陶纪之交等时性的年代地层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5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模式的测井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构造运动控制着岩溶发育的期次。塔河油田奥陶系主要发育了加里东中期岩溶和海西早期的两期岩溶。加里东中期岩溶保留于本区南部下奥陶统,岩溶较弱,以发育小的溶孔为特征;海西早期的两期岩溶发育于北部下奥陶统,岩溶较强,以大型溶洞、地下暗河为特征。各期岩溶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带: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沈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利用各岩溶带自然伽玛测井、井径测井、双侧向电阻率、密度测井、中子孔隙度测井、声波副井和地层檄电阻率成傈测井的响应特征,对两口典型井岩溶带进行划分。以“双峰灰岩”为标准,对两口井的岩海带进行横向对比,建立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岩溶空间分布与发育强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56.
辽宁省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于复州-大连、太子河及辽西三个小区,三者地层系统一致,岩相、岩性雷同,同处于"华北型"沉积环境,可进行层序对比。其中辽西小区共发育 8个层序,复州-大连小区发育 16个层序,太子河流域划分 15个层序,除层位缺失因素,三者层序划分基本相同,层序界面一致,其中Ⅱ级界面可以追索。通过对比,发现层序的发育与环境演化关系密切。总体而言,在环境开阔,水体能量较高区域,层序之海侵体系域较发育,而高水位体系域相对较少,而在环境相对闭塞、水体循环不畅的条件下,层序组成主要以高水位体系域为主,同时,在深水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中,往往发育淹没不整合事件,层序结构为 SB3+ CS+ HST。  相似文献   
57.
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将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划分出8个超层序.其中寒武系包含3个超层序,奥陶系包含5个超层序,下奥陶统2个,中上奥陶统3个.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沉积相在纵向演化上,由下部的蒸发台地、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向上变为台地边缘相、浅水陆棚相、混积陆棚相及斜坡相,代表了海水向上持续增深过程.  相似文献   
58.
李金龙  王璞珺  孙少波  贾军涛  张艳 《新疆地质》2006,24(4):373-376,I0013
应用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东北段南雅尔当山剖面奥陶系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南雅尔当山却尔却克组产出的牙形石色变指标CAI值为2~2.5,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综合研究认为,本区奥陶系烃源岩在中奥陶世逐渐进入生烃门限并快速成熟;在奥陶纪末达到经历的最大古地温,顶部为80℃,底部为180℃,之后遭受抬升剥蚀,区域剥蚀量在2 300 m左右.本区奥陶系烃源岩存在3种生烃类型:第Ⅰ种为南雅尔当山型,为非有效烃源岩;第Ⅱ种为群克1井部分生烃型,奥陶纪末抬升剥蚀后埋深在2 500 m以上的烃源岩(Ⅱ-1型)停止生烃,埋深在2 500 m以下的烃源岩(Ⅱ-2型)持续生烃;第Ⅲ种为二次生烃型,当中新生代的快速沉积使Ⅱ-1型烃源岩顶部埋深达到3 200 m时,相同层位的烃源岩达到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开始二次生烃,生烃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59.
按照单项组分、综合评价法,对邵庄-双庙水源地第四系孔隙水和寒武-奥陶系岩溶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第四系孔隙水,总体上,以京杭运河为界,运河以西水质较差,运河以东地区、邵庄、双庙水源地所在地段水质较好;蜀山背斜岩溶水系统内大多地段岩溶水水质较好,邵庄水源地岩溶水水质良好,其它地段及双庙地垒岩溶水系统岩溶地下水质量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60.
塔河地区加里东中期古岩溶作用及分布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涛  蔡希源 《地质学报》2007,81(8):1125-1134
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古生物、钻井地质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证实塔北地区存在加里东期运动及该期岩溶作用。本文探讨了原岩性质、断裂裂缝发育程度、古地貌形态、古气候等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从岩石学、锶同位素、包裹体特征等方面建立了识别加里东期大气水作用的标志,指出早期断裂及伴生裂缝发育程度是加里东中期岩溶作用的主控因素,总结了该期岩溶具有以下特征:①层控性:岩溶发育具有发育面积广,深度浅,在不整合面以下0~35m发育;②断控性:较大溶洞发育在断裂附近;③有效储层具较强非均质性。由此预测该储层发育区位于古风化壳剥蚀区和加里东期断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主要位于阿克库勒凸起的轴部倾没端和塔河西南部、东南部的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发育区。该期岩溶的存在与发现,对塔河油田南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