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37篇 |
地质学 | 138篇 |
海洋学 | 19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1924年 | 1篇 |
192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内波吸引子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度稳定层结的流体中产生的内波沿着由内波固有频率、流体浮力频率等因素所确定的特征线(或内波射线)传播。边界上的反射不改变内波的频率,从而也不改变反射后的内波特征线与重力方向所成的夹角。侧边界倾斜的封闭容器内,内波能量沿特征线传播的过程中经侧壁、表面和底面的反射可能会集中在一个封闭的轨道上,形成内波吸引子。该现象已经得到水槽试验、线性理论和数值试验的验证。本文利用非线性非静压的环流模式MITgcm,模拟了二维封闭区域中(1,1)-吸引子和(2,1)-吸引子的形成过程,并讨论初值条件对它们的影响。稳定的(1,1)-吸引子其极限环两侧流速出现很强的剪切流。当减小地形的坡度时,由于线性因素的增加,吸引子的结构不变,但吸引子厚度在相空间中的收缩速度加快。对于(2,1)-吸引子,由于轨道所成的两个环中间的节点耗散了部分能量,吸引子的收敛速度较慢。节点处,流体速度始终为0,但存在强烈混合,流体浮力频率呈现振幅较大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83.
基于范数概念计算的灰关联度较常用的基于均值思想计算的灰关联度具有更好的整体接近性,本文将范数灰关联 度分析法引入到灌浆加固工程中,应用于确定影响单位深度吸浆量因素的权重上。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和可操作性,能方便、快捷、较准确地确定影响地基单位吸浆量的因素权重。 相似文献
184.
林火会造成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增强及渗透性降低,导致降雨期间流域内地表产流率激增。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地形陡峭的高海拔山区,地表产流激增一般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然而,对于高海拔山区火烧迹地土壤斥水性和渗透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以海拔高程3029~4474 m的四川省雅江县恶古乡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水滴入渗试验和圆盘入渗试验,探究斥水性强度分布及其与土壤入渗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土壤斥水性强度分布具备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林火对斥水性的影响深度在轻度火烧区为2 cm,在中度和严重火烧区为3 cm;研究区土壤渗透能力与斥水性强度呈反比,饱和导水率和吸渗率与水滴入渗时间之间遵循幂函数分布,其变异系数与火烈度呈正比,且严重火烧区部分土壤由于斥水性被高温破坏造成饱和导水率增大;斥水性土壤相较于亲水性土壤出现明显的入渗延迟现象。研究结果丰富了高海拔山区火烧迹地水文特征的研究,为揭示火烧迹地泥石流坡面物源起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5.
采用Tenax TA和碳分子筛吸附富集— 热脱附—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测定了北京地区大气中C2~C10可挥发性烃类化合物(简称VHCs)的浓度变化。从2001年9月到2003年8月, 先后采集到有效样品113个。检出55个VHCs组分, 其中烷烃26个, 烯烃19个,芳香烃10个。TVHCs的平均浓度为364.3 ±99.3 μg/ m3;11月份浓度最高, 为546.9 ±353.5 μg/m3, 8月份浓度最低, 为251.8 ±152.4 μg/m3;采暖季比非采暖季高30%, 城区比郊区高10%;有明显的日变化。初步分析发现, 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天气气象条件是造成北京地区大气VHCs污染的两个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6.
浑沌气候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动力气候模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指出气候系统是一类浑沌动力系统,具有对参数和初值的极其敏感性、内在随机性,以及自相似性等。Lorenz最先发现气候系统中的浑沌性质,之后Saltzman建立一系列简单的海洋、大气、海冰耦合的动力气候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试验研究,揭示了气候随太阳辐射、二氧化碳、气溶胶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浑沌动力学性质。这些性质都表现在各种气候因子的时间序列中,为此,人们开始从时间序列中提取动力系统的演变信息,如计算分维数、Lyapunov指数以及建立相空间预报模式等。本文就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7.
188.
189.
以长8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制作单一孔隙介质岩心和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岩心,开展了低渗透致密岩心不同驱替速度驱替实验、自发渗吸实验和自发渗吸-不同驱替速度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岩心驱油效率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驱油效率的提升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利用不同孔径孔隙贡献度指数和剩余油孔隙分布指数,对不同孔径孔隙的驱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价.单一介质岩心和双重介质岩心的小孔孔隙贡献度指数在自发渗吸中表现出稳定的增加,而大孔的孔隙贡献度指数则比较波动.尤其是双重介质岩心中的微裂缝,在其含油饱和度达到饱和后,才会快速排出微裂缝中的油,而导致其驱油效率的增加不明显.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驱油贡献度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而表现出持续下降,0.04~0.06 ml/min的驱替速度能够在发挥小孔自发渗吸作用的同时,排驱大孔中的油,表现出较高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