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57篇
  免费   7842篇
  国内免费   11721篇
测绘学   1054篇
大气科学   1011篇
地球物理   6769篇
地质学   35962篇
海洋学   2572篇
天文学   177篇
综合类   2373篇
自然地理   1602篇
  2024年   328篇
  2023年   1238篇
  2022年   1569篇
  2021年   1577篇
  2020年   1303篇
  2019年   1619篇
  2018年   1184篇
  2017年   1281篇
  2016年   1355篇
  2015年   1518篇
  2014年   2224篇
  2013年   1792篇
  2012年   2145篇
  2011年   2182篇
  2010年   1861篇
  2009年   1909篇
  2008年   1894篇
  2007年   1807篇
  2006年   1856篇
  2005年   1617篇
  2004年   1690篇
  2003年   1424篇
  2002年   1354篇
  2001年   1442篇
  2000年   1200篇
  1999年   1328篇
  1998年   1351篇
  1997年   1206篇
  1996年   1111篇
  1995年   1081篇
  1994年   1061篇
  1993年   976篇
  1992年   1023篇
  1991年   857篇
  1990年   783篇
  1989年   596篇
  1988年   175篇
  1987年   177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28篇
  1973年   8篇
  1954年   11篇
  1950年   8篇
  194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扩张带,此构造带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是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明显的地热异常。东亚陆缘扩张带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并平卧于670km相变界面之上。这种图像可能是俯冲后撤导致陆缘扩张的结果。热模拟及地球动力学计算表明:俯冲后撤时间距今约76Ma,海沟带后撤为陆缘壳体的生长留下空间,并形成东亚陆缘壳体增生扩展的前沿带,陆缘扩张量约700km。  相似文献   
912.
构造应力场转换的成矿地球化学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剪切带型金矿为例,基于对中国东部胶东西北部地区及其典型金矿田、金矿床构造应力场与成矿地球化学场的详细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它们在多重时-空间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区域尺度上,应力极值区不利于成矿,金矿床就位于应力梯级带,尤其是不同方向应力梯级带的交汇部位。矿田尺度上,成矿物质有从应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的趋势,成矿主期应力梯度的增大有利于成矿元素进一步浓集,应力梯级的强烈变化地段(或时段)往往形成金属元素的大量堆积。矿床尺度上,成矿物质的运移受不同方向剪应力梯级带的叠加影响,金属元素就位于NE和NW向应力梯级带交汇部位缓坡带一侧的次级梯级带之上。多重时-空尺度成矿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将可能揭示出这种非线性效应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13.
岩石断裂作用的复杂性和混沌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裂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体系,受到岩石结构、反应、流体迁移、应力、岩石变形和力学等多种地质因素和过程的耦合控制。本文建立了断裂体系的反应-输运-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编制了模拟程序。以湖南水口山矿区为例,通过动力学模拟表明不同地层岩性的断裂渗透率大小和演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断裂作用促使岩石渗透率的空间非均匀性增强,从而有利于流体的局部汇聚和矿体的形成。断裂中压力随时间呈现出非周期振荡变化,反映了断裂演化的混沌特征。  相似文献   
914.
东天山北麓2000多年以来的森林线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依据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和小西沟两个剖面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碳屑鉴定,揭示了天山北麓最近2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2000aB.P.以前,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2000-1300aB.P.(50a B.C.-650A.D.),植被为草原植被,其中1750—1400aB.P.(200—550A.D.),植被为有少量森林的草原植被,当时气候状况较今凉湿,适宜云杉生长,使得云杉林带下移,幅度可达250m左右。当时的年均气温较今低1℃而降水量较高,是新疆历史上一个相对冷湿的环境;约1300—450a B.P.(650—1500A.D.),植被为荒漠草原;4.50aB.P.年以来,植被为荒漠草原—草原。  相似文献   
915.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阜山金矿成矿作用的各构造物理化学参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目的是试图在传统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来探讨阜山金矿最佳成矿构造物理化学条件,进而建立一个初步的成矿构造物理化学模式。该模式指出,阜山金矿各构造物理化学参量的分布在矿区内是不均匀的,构造作用是控制成矿流体分布与状态的重要因素。在构造力松弛部位和构造力集中部位各参量分布场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两者之问存在一个构造物理化学界面,矿化主要发生在该界面附近构造力松弛部位。  相似文献   
916.
云南个旧锡矿床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地质发展史出发,依据矿石光片鉴定及鲕状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综合分析前人提出的岩浆热液成矿和热水沉积成矿的证据,认为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既存在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又有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为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生矿床。  相似文献   
917.
滇东北乐红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乐红铅锌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多家地勘单位先后进行过普查找矿,均以“层控”观点为指导没有进展而中途下马,90年代后期,云南第一地质大队以“构控”新思路开展新一轮找矿,获得突破性进展。在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矿床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银)矿床,并根据控矿断裂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指出乐红矿区及外围具有形成大型矿床的找矿远景,应该加强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918.
中国古大陆的地质构造演化、盆地性质和盆山转换过程以及资源分布,决定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方针应为两个并举:海域区勘探和陆上区勘探同时并举;陆上区应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同时并举。中国陆地上的海相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构造域中,具克拉通基底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是当前我国油气资源重要勘探开发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中国古大陆发育有两个构造层次的海相盆地,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了海侵和海退序列两套烃源岩。晚古生代一早印支期的早期海侵序列以储集层为主、烃源岩次之;海平面下降期的盆地具生储双重性。油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三大海相盆地在生烃、储集、成藏上具有三个共性:(1)原型盆地演化和沉积序列相同,具五个层系的烃源岩;(2)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夭折前陆盆地,造就了古隆起和构造掀斜,形成浅海深水盆和古暴露面;(3)古岩溶碳酸盐岩与上覆晚古生代海侵地层组成了储集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919.
逆冲拆离断层系统又称薄皮构造,一般可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及外缘带四个部分。其前锋带又可划分出滑脱型、褶皱型、前冲型和反冲型等几类构造样式,各类构造样式还可再分成若干种。例举了各种中国西部存在的典型构造样式。在库车盆地还发现双重滑脱逆冲拆离断层前锋构造存在,在其他盆地仅发现单层逆冲拆离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逆冲滑脱拆离断层前锋带构造环境中油气丰富(典型的如克拉2气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20.
康玉柱等经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研究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和国内有代表性古生界油气田成藏特征,于1992年首次建立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九五”以来,这一理论又进一步得到了充实。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