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61.
本文分析了夏季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与海温变化的关系,发现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气旋(WNPAC/WNPC)是西北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存在的重要大气环流异常现象,与东亚-西北太平洋低纬度至高纬度的经向PJ波列及欧亚中高纬度东西纬向波列的变化有关,通过与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联系,对东亚及欧亚中高纬度气候有重要影响.夏季WNPAC/WNPC与热带海温变化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显著的WNPAC一般出现在El Niño衰减年夏季,与前期El Niño成熟年冬季的赤道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和El Niño衰减年春夏季印度洋海盆尺度的暖海温异常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表明了WNPAC在El Niño事件影响夏季气候中的重要桥梁作用;而夏季显著的WNPC与前期和同期热带海温变化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主要与夏季热带印度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之间东暖西冷的热力差异异常引起的孟加拉湾-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有关.进一步分析WNPAC/WNPC与海温变化关系不对称的可能原因,发现El Niño和La Niña衰减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变化所引起的印-太之间海温(热力)差异的一致性特征可能是导致WNPAC/WNPC与海温变化关系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2.
二、山顶皓月大铁矿 山西的两座正在开采的重量级铁矿都在高山顶上.那就是五台山代县峨口铁矿和吕梁山娄烦尖山铁矿.前者为海拔2600m的山羊坪矿区,后者为海拔1700m的尖山矿区.这两座铁矿都是太古代的沉积变质铁矿.  相似文献   
163.
以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根据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探讨了蒙山的侵入岩分布与岩性特征。蒙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层表现为韧性变形、剪切、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具多旋回多期次的特点,侵入岩发育。蒙山的主体是距今2 700~2 500 Ma间三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2 750~2 600 Ma,万山庄序列超铁镁质—镁铁质侵入岩侵入,泰山序列TTG(Trondhjemite,Tonalite,Granodiorite)岩系侵位。大约2 600~2 500 Ma,先后有黄前序列西店子蛇纹岩,峄山序列中粒奥长花岗岩、片麻状粗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细粒斑状含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傲徕山、红门序列条带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黑云石英闪长岩等侵入。之后,中元古代约1 621Ma牛岚辉绿岩呈脉状侵入,古生代约465Ma常马庄金伯利岩侵入。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和构造作用,使古陆核发生了多次巨变和反复锻造,形成了坚硬的刚性陆壳,塑造了多种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64.
张越  陈隽璐  孙吉明  唐卓  李平  白建科 《地质通报》2019,38(9):1431-1442
阿尔曼太蛇绿岩带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地区,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基性火山岩较发育,层序组合虽受构造破坏,但从总体来看仍是一套组合比较完整的蛇绿岩,岩石变形变质强烈,普遍发生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蛇绿岩中基性熔岩可分为3种类型,即洋岛玄武岩(OIB)、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玄武岩(IAT)。其中洋岛玄武岩不属于蛇绿岩成分,是后期卷入蛇绿岩带随其他组分一同构造就位而成;基性熔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岩浆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且存在消减组分加入的交代作用,表明其成因与俯冲作用有关。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基性熔岩显示出IAT和MORB兼具并呈现过渡的特点,推断该蛇绿岩的形成与岛弧相关,其形成可能介于洋脊到海沟之间的偏海沟区域。  相似文献   
165.
166.
研究了华北十一个典型太古代花岗岩体的副矿物,结果表明,太古代花岗岩类副矿物种类简单,含量高,组合稳定单一,几乎都是Mt Ap Zir(Sph)型,这一规律可作为太古宙与显生宙花岗岩类岩石判别的标志。太古宙花岗岩类岩石可能是由早期地壳中的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经熔融,混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7.
168.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基性岩墙群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9.
太古代变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明国 《地质科学》1991,(3):222-230
本文把太古代变质玄武岩分成绿岩带变质玄武岩和高级区变质玄武岩。在地球化学上,这两类玄武岩分别与岛弧-弧后盆地玄武岩和大洋中脊-弧后盆地玄武岩相似。推测它们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与现代岛弧-弧后盆地和大洋中脊-弧后盆地有一定相似之处,尽管太古代放射生热比现代高2—4倍。  相似文献   
170.
Kram.  JD 张洪洲 《世界地质》1991,10(2):229-233
太古代麻粒岩地体中通常主要分布的是紫苏花岗岩—紫苏花岗闪长岩套。这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太古代克拉通的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TTG)。开放系统的结晶分异模式认为,TTG地壳是由浅部英云闪长质岩浆结晶生成的。按照这个模式,我们认为,上述麻粒岩可能是对流循环的同一岩浆库的底部结晶生成的。随着深度增加流体的溶解度增大,这意味着在厚大对流岩浆库的底部H_2O和CO_2是不饱和的。这样就可以形成紫苏花岗岩组合。深部结晶作用可包括脱挥发份—熔融反应的逆过程,即耗损钾长石、斜方辉石和流体产生黑云母和石英。这种反应在结晶期间减弱了水的活动性,但不减少CO_2的活动性,因此,在逐渐固结过程中出溶的流体多半是富CO_2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