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6篇
  免费   1930篇
  国内免费   2435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367篇
地质学   10250篇
海洋学   402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710篇
自然地理   373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419篇
  2022年   510篇
  2021年   634篇
  2020年   458篇
  2019年   569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389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550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626篇
  2010年   492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1924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微量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湖退体系,而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有关元素比值却呈现出细微而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本文依据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中Ti、Sr、Ba等十六种微量元素含量及Sr/Ba、Fe/Mn、Sr/Cu等七种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古盐度及岩相资料,对核桃园组沉积时的古气候作了系统的研究,基本上分出了温暖潮湿、干湿交替、炎热干旱、温热半干旱四类较为特征的古气候类型,以期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2.
萨拉乌苏组沉积时代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志珠  董光荣 《沉积学报》1997,15(4):159-164
重新认识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的形成时代,对于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的关系,与冰期气候对比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年来根据野外层位对比和地层沉积相的划分,采用绝对年代控制,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以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波动对比的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约140000~70000a.B.P.的末次间冰期,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对应,与黄土高原古土壤S1发育同期。城川组风成细砂形成于约70000~10000a.B.P的末次冰期,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是同期异相地质体.  相似文献   
153.
黔中三叠纪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东 《地层学杂志》1997,21(2):141-145
通过对黔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在二叠系—三叠系过渡层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韵律层,并通过岩性岩相、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层古生物学研究,认为过渡层中韵律层是远源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产物,并据古生物、沉积学、地层学研究将过渡层归属于三叠系。原安顺组下部“大汪段”之上、下发现大量牙形刺化石,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将“大汪段”归入大冶组。黔中—黔南中三叠统陆源碎屑体系的物源来自江南古陆;菊石、双壳类化石层是浊流作用形成的事件沉积层。  相似文献   
154.
湖南二叠纪含煤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正奇  汪涛 《湖南地质》1997,16(1):20-23
对湖南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以后认为,梁山段煤层主要形成于障壁海中的障壁岛环境,而辰溪段煤层形成于潮上泥坪和海湾环境,分布于湘中南区的龙潭组,其上、下段间由不整合面分开,分属不同时代形成,下段属早二叠世晚期,上段属晚二叠世早期,煤层形成于近海湖泊和三角洲环境。  相似文献   
155.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底部玉尔吐斯组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分布广泛, 层位稳定, 其中的硅质岩发育, 并伴有磷矿产出. 硅质岩的Al/(Al + Fe + Mn)和Si/(Si + Al + Fe)比值分别在0.0023 ~ 0.0046和0.965 ~ 0.98之间, 表明其形成于海底热水沉积环境, 且远离陆源区. 富有机质沉积层段明显富集As, Hg, Pb, Zn, Cu, Co, P, V, Ba等微量元素, Ba/Sr比值分布在21.2 ~ 158.1之间, 与现代海底热水沉积物中的Ba/Sr比值相似, 具有明显的海底热水沉积特征; 硅质岩的稀土元素总量SREE从8.81 ~ 56.682 mg/g, 平均值为31.414 mg/g, 介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与深海硅质岩稀土总量之间; 硅质岩的LREE/HREE比值为1.01 ~ 3.56, 显示出海底热水沉积的特征. 该组中有机质丰度(TOC)与表征海底热水活动的地球化学参数Ba/Sr值等具有正相关趋势, 这表明海底热水活动对有机质的富集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2001年四川雅江6.0级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思胜 《中国地震》2004,20(1):1-11
2001年雅江地震序列(主要地震是2月14日的Ms5.1和2月23日的Ms6.0地震)是四川地区近13年来的重要地震。选择2001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四川地震台网至少5个清晰的初动到时所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中88次地震,并对其作了重新定位,对其中较大的13次地震用四川地区地震台网P波初动资料作了震源机制解。88次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2~16km,优势深度为9~llkm。前震、5.1级地震及其余震、6.0级地震及余震都紧邻孜河断裂分布,且按时段划分的震中优势分布方位与孜河断裂走向都是北西向。根据雅江地区近期大地形变场物质运移方向,选定了震源机制解的破裂面。13次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应力P轴具有较大的垂向分量,水平投影方向为南东;地震类型都是左旋、走滑一正断型或正断一走滑型;大部分地震破裂面走向为北西一南东,倾向南西。根据前震、5.1级地震及其余震、6.0级地震及其余震震中优势分布方位,以及大多数较大地震破裂面走向和倾向,认为穿过震区的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孜河断裂是这次雅江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57.
黄山南大门     
项长兴 《地质学刊》2004,28(4):213-213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属南岭山脉,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总面积1200km^2,其中属于风景区的面积为154km^2,号称方圆250km^2内有大小山峰难以计数,有名的有72峰,其中大小山峰各36座,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三大主峰,标高都在1800m以上,又以莲花峰最高,高达1864m。  相似文献   
158.
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稳定盖层西别河组是顶底清晰,下界不整合覆于早中奥陶世岛弧建造之上,其上被下泥盆统查干哈布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不整合覆盖的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建造。本次工作根据岩石地层特征划分了砂砾岩段、灰岩段、砂板岩段和巴特敖包礁4个填图单元;在生物地层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划分了2个珊瑚、腕足化石组合带,确立了该组为中晚志留世地层,即Wenlockian-Pridolian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59.
It is foun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that the near horizontal top surface of the brown or brick-red hydrothermai alteration zone varies obviously in elevation at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same layer on the caldera‘s inner wall of Tianchi, with that at the north section near the Tianwen Peak about 110 m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south near the Jiangjun Peak in Korea. The top surface of the hydrothermai alteration zone can be taken as key horizon to tectonic movement. The difference indicates that the total uplift height of the NW wall of the Liudaogou-Tianchi-Jingfengshan fault, the principal fault trending NE at Tianchi, i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SE wall ever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This also explains why the topography i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ianchi is steeper and with more developed river system than in the southeast. The uplifting of the northeastern wall is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west along the principal NW-trend fault, namely, the Baishanzhen-Tianchi-Jince fault. It is observed from character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the palaeoresiduum, that the recent vertical movement rate along the principal NE-trend fault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principal NW-trend fault. The two faults intersect at Tianchi, dividing the volcano into 4 blocks, with the uplift magnitudes decreasing successively in the order of the north, the west, the east and the south block. The biggest uplift of the north block corresponds well to the shallow magma batch in the north of Tianchi observed by DSS and telluric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and etc. and they may be related with the causes.  相似文献   
160.
天山北麓玛纳斯河流域山问洼地位于低山丘陵区山前坳陷带的南部,该区褶皱、断裂、近NS向次级张性断裂与平移构造以及山间洼地的第四系沉积物发育.山区地表水流经该段入渗,加之南部中山区的侧向补给形成山间洼地地下水库.正确认识玛纳斯河流域山间洼地地下水库的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解决玛纳斯河流域季节性缺水及枯水年缺水有重要意义.笔应用构造及地表水由山区水站至山口渠首站实测流量损失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玛纳斯河流域山间洼地地下水库的形成及调蓄作用,并概算了补给量,为今后开发利用山间洼地地下水库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