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1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825篇
地质学   3252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220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0年   7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方建勇  陈坚 《台湾海峡》2008,27(2):221-229
本文根据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悬浮体样品,采用了"微孔滤膜法"取得数据,利用偏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含量在水平分布上为由近岸向外逐渐降低,总体上表层悬浮体含量高于底层;悬浮体的成分包括粗颗粒组份(它生矿物碎屑、自生矿物和生源碎屑)和细颗粒组份(无机矿物颗粒和超微生源颗粒),其中表层矿物碎屑分布特征为由岸向外递减,底层矿物碎屑则为近岸低、浅滩区高和浅滩外侧低;自生矿物和表层生源碎屑都具有自岸向外增加的特点;细颗粒组份中无机矿物颗粒为主,超微生源颗粒含量较少.研究区悬浮体分布受水文因素、物质来源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中国大陆陆源输入影响研究区悬浮体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92.
在被动大陆边缘的陆地和海底环境,常常可以发现泥火山结构的存在。泥火山的喷发主要由于沉积物深部形成的高压所诱发,而这种高压主要是由过度的气体和水体压力的积聚引起。这种情况下,气体、水体和沉积物被活化,沿着沉积物(通常是断裂)向上迁移,形成泥穹丘。  相似文献   
993.
在总结分析现有复杂断层及倒转褶皱3维建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广义三棱柱(GTP)的3维交互建模方法(岩柱体分区RPBP建模法)。文中定义了岩柱体、界限三角形两个重要概念,RPBP法可以通过构建断层界限三角形,将复杂断层系转化为多个简单断层系,然后采用构建简单断层系模型的方法来实现复杂断层系的3维建模;而对于倒转褶皱,RPBP法则通过构建褶皱轴界限三角形避免数据局部重复和冲突,使GTP建模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便捷可靠地实现含多断层相互切割、倒转褶皱等复杂地质体的真3维建模。  相似文献   
994.
日前,国家测绘局委托省测绘局到鹤壁办理建设基准站等相关手续。鹤壁市是河南省唯一被选中建设基准站的城市。  相似文献   
995.
利用第3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中国长城站和智利Feri站以及夏季南极大陆沿岸8个世界气象组织(WMO)基准站探空资料对南极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NCEP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南极高纬度大气的表现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长城站附近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为9km,对应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分别为–50℃、21m·s^(-1);对流层中部大气垂直温度递减率为–6.34℃·km^(-1);边界层平均高度为600 m,平均风速为10 m·s^(-1)。当长城站东侧存在气旋或者受极地高压控制时,对流层顶高度较低,大气垂直递减率偏小;相反当长城站西侧受气旋影响时,对流层顶高度偏高,大气垂直递减率偏大。夏季东南极沿岸对流层顶高度普遍高于西部,南极点对流层顶最低,可能与绕极气旋的生消源地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对流层顶高度、探空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评估等方面, NCEP再分析数据比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更接近观测数据真实值。  相似文献   
996.
南海大洋钻探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新突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且具有代表性的边缘海盆地之一。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尤其是通过实施5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1999–2018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2011–2019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标志着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正走向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新提出南海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陆缘模式不同;(2)大洋钻探首次获取了基底玄武岩样品,结合中国在南海首次深拖地磁测量实验,精确测定了南海海盆玄武岩年龄,揭示南海海盆从东向西分段扩张;(3)大洋钻探结果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岩浆迅速出现,未发现缓慢破裂造成的蛇纹岩出露;(4)发现南海扩张结束后仍存在大量岩浆活动,可能受控于多种构造与地幔因素;(5)地球化学证据与地球动力学模拟都显示南海岩浆的形成受到周边俯冲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海洋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有望以南海为基点,开始拓展到周边大洋,通过主导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建设我国大洋钻探平台,以提升我国在南海、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实质性影响力与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997.
《地图》2019,(4):66-73
1973年,Lonely Planet创立于澳大利亚,至今已有46年,其旅行指南产品被世界各国读者誉为"旅行圣经"。2013年初,中国地图出版社与Lonely Planet开展版权合作,即面向中国大陆编辑、出版Lonely Planet系列图书。截至目前,中图版Lonely Planet中文旅行图书已达200多个品种,其内容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国内主要省市,在国内旅行图书市场占有率超35%,市场占有率长期排名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998.
蔡天新 《地图》2019,(2):140-14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位于加勒比海诸岛的最南端,与委内瑞拉仅隔窄浅的帕里亚湾。1498年,哥伦布第三次远航时抵达这里,见岛上有三座山峰,遂想起圣父、圣子和圣灵,由此将其命名为"特立尼达”,并从帕里亚湾登陆南美大陆。多巴哥意为“烟草”,位于特立尼达的东北面,面积只有后者的1/16,1642年拉脱维亚人率先到此殖民,之后法国、英国殖民者相继来到此地,多巴哥先后易主31次,直到1814年划归英国。  相似文献   
999.
遥感技术具备实时快速、时空连续、广覆盖尺度等独特优势,在全球气候恶化大背景下,利用遥感干旱监测方法相比于传统地面监测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稳定的旱情信息,辅助科学决策。目前常用遥感旱情监测方法大多依赖全域性数学模型建模,假定了旱情模式的空间平稳特性,因而难以准确反映旱情模式的局部差异特征。本文提出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考虑旱情模式的空间非平稳特性,综合多种遥感地面旱情监测指数,以实现传统全域旱情监测模型的局部优化。以美国大陆为研究区,监测2002年—2011年共10年的旱情状态。研究表明,GWR模型能够提供空间变化的局部最佳估计模型参数,监测结果更加吻合标准美国旱情监测USDM (U.S Drought Monitor)验证数据,且与地面实测值的最高相关系数R达到0.8552,均方根误差RMSE达到0.972,显著优于其他遥感旱情监测模型。GWR模型具备空间非平稳探测优势,实现了旱情模式的局部精细探测,能够显著提升遥感旱情监测精度,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地幔早先经核- 幔- 壳分异形成,后受不同尺度对流和循环的影响,因而具有不均一性特征。近三十年来,地幔化学通过研究大洋玄武岩发现了多样地幔端元和非放射性同位素证据并证明了地幔不均一性,逐渐建全了地幔地球化学体系。然而,地幔不均一性如何对应于时空尺度的地幔循环,以及地球演化如何影响地幔不均一性等,仍不清楚。此外,地球物理研究显示,岩石圈厚度差异、中下地幔的波速异常体以及俯冲板片形态的观测为纵横向对流系统提供了空间不均一性证据支持。联合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手段对研究地幔不均一性至关重要,用好透视地幔成分与结构的“双目镜”已成为共识。本文从地幔不均一性结合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现今及历史时期的洋陆格局的对比,多维度联系地幔循环和演化,思考了超大陆旋回与地幔不均一化的内在逻辑。强调了从全球演化角度看地幔不均一性的重要性和提出多手段联合建立地幔循环驱动模型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