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4篇
  免费   835篇
  国内免费   1442篇
测绘学   143篇
大气科学   128篇
地球物理   871篇
地质学   3389篇
海洋学   405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61.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2.
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构造层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把大陆壳划分为深部,中部,浅部和浅-表部四个构造层次。依据各自所处特定的构造位置、组成构造岩类型、形成的制约因素和地质时代等方面的区别,各构造层次分别是壳-幔间滑动,大陆张裂、隆-滑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的确定,更有利于古老板构造连续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及多期、多层次、多旋回大陆地壳演化模式的建  相似文献   
163.
江苏东海—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的最佳选区之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永康 《江苏地质》1997,21(3):129-137
江苏东海位于中国巨型秦岭一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在该地区实施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既具有了解古变质造山带动力学机制和壳幔作用的重大理论意义,也具有探索榈矿化和郯庐断裂带及其对地震影响的现实意义。苏北工海选区具有构造位置独特,变质造山带根部暴露最浅,超高压岩石及矿物最为丰富,构造层次多,无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矿床种类多,勘查程度高,已有大量钻孔成果,施工条件优越等优点。作为大别-苏鲁超高压带最  相似文献   
164.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可能是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近代大尺度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5.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6.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167.
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中国大陆岩石圈模型的面积960万km^2,平均厚度110km,体积10.6亿km^3,岩石平均密度3.064g/cm^3、总质量3.245×10^18t。在中国大陆地壳元素丰度的基础上,作者首次求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值。其质量丰度,厚子丰度和相对丰度列于表1。此外还按10类(78种)元素分别讨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主要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8.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杨志华 《地质论评》1997,43(1):10-16
秦岭造山带具有复杂和长期演化的历史,本文对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期,结构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构造体制和发展演化等进行了综合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9.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O3 data of Kunming and Hong Kong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7 – 2001, the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total ozone in low latitude region of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in Kunm…  相似文献   
170.
中国华南大陆重力场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力观测资料通过适配滤波、延拓和水平求导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中国华南大陆的重力场展布和构造格局 ,并在网格数据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壳幔边界 (Moho界面 )的起伏变化。结果表明 :1华南地区 Moho界面埋深为 3 0~ 40 km,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