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31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604篇
海洋学   66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认为,大洋岩石圈拆沉和大陆下地壳拆沉是不一样的:(1)拆沉的物质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的物质包括大洋地壳、岩石圈地幔甚至一部分软流圈地幔,它们共同进入地幔深部;而大陆下地壳拆沉仅仅限制在下地壳,不包括岩石圈地幔。(2)拆沉的动力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引起的,是地幔对流的产物,因此是一种快速的主动的拆沉;而下地壳拆沉是由于下地壳加厚使下地壳密度增加引起的,还要求其下刚性的岩石圈地幔转变成塑性的软流圈地幔才有可能发生。因此下地壳拆沉要克服许多阻力才能实现,使拆沉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慢速的和被动的拆沉。(3)拆沉的过程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触发的,俯冲导致碰撞,大洋岩石圈从根部断裂,拆沉进入地幔。大陆下地壳拆沉由地壳加厚开始,使下地壳转变为榴辉岩相;随后,岩石圈地幔减薄,直至全部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的(埃达克质)岩浆,使下地壳榴辉岩的密度大于下伏的地幔,从而引发拆沉。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大可能是整体进行的,可能是一块一块地被蚕食,被拆沉的。(4)拆沉后的效液压不同,大洋岩石圈地幔拆沉,使热的软流罪状地幔上涌,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地质效应;如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构造松弛以及随后的造山带垮塌等。而下地壳拆沉只引起地壳减薄,高原和山脉垮塌,并不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抬升等过程。(5)拆沉与岩浆活动的关系不同,主动拆沉导致大规模岩浆活动,而被拆沉是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此外,文中还对“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该模式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太多推测的成分,而且与现在保存的地质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92.
刘宇  管玉平  林一骅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85-1192
现代大洋热盐环流的特点之一是北大西洋有深水形成而北太平洋没有,这种不对称性对周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理论上认为大洋热盐环流可能存在对应不同气候的多平衡态,但北太平洋是否曾有过深水形成已成为目前学术争论的一个热点。简要介绍了最新的热盐环流研究成果,重点分析现代北太平洋无深水形成的原因,其中亚洲季风的水汽输送和低蒸发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3.
贵州紫云扁平剖面早二叠世非(蜓)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紫云扁平剖面紫松阶上部-罗甸阶非(蜓)有孔虫动物群由25属82种(含相似种、亚种而不含未定种)构成,其中7属(Cribrogenerina、Nodosaria、Glomospira、Tetrataxis、Palaeotextularia、Climacammina及Globivalvulina)的物种分异度最高,合计占总种数的71%;该动物群自紫松期开始发育,在隆林期类群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并繁盛至罗甸早期,在罗甸中晚期明显衰落.研究剖面由下至上可划分为Cribrogenerina celebrata-C. hemispaera间隔带、Glomospira-Nodosaria富集带(又可进而分为Geinitzina postcarbonica-Globivalvulina cyprica间隔亚带、Climacammina elegantula延限亚带)、Lasiodiscus-Eotuberitina间隔带.  相似文献   
94.
石炭系巴什基尔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于1996年被确立在美国内华达州的Arrow Canyon剖面, 是以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的首现为标志。该金钉子确立后, 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D. noduliferus的演化谱系存在争议, 作为浅水相对比标志的有孔虫需要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在层型剖面的D.noduliferus首现层位之上约2.5 m出现的有孔虫Globivalvulina moderata能否作为石炭系中间界线的辅助生物标志?另外, Arrow Canyon剖面还存在沉积间断。本文通过研究华南安徽凤凰山剖面和贵州店子上剖面的双列虫和球瓣虫化石材料, 梳理了有孔虫Biseriella parva、Globivalvulina moderata和Globivalvulina bulloides的分类学定义, 并尝试探讨了Globivalvulina moderata的生物地层学意义。结果表明在密西西比亚纪晚期, G. moderata在古特提斯地区和北美的极地地区就已经出现, 之后在宾夕法尼亚亚纪早期该种出现在北美其...  相似文献   
95.
中国海洋地球物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之际,总结海洋地球物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从中国海油气普查、近海工程地质调查。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和中国海基础调查四个方面简要地阐述它们的进展。  相似文献   
96.
南海西沙海槽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与表层水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海西沙海槽SA12-19柱状样进行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和氧碳同位素分析, 并进行14C测年. 结果表明它包含了氧同位素1~3期(第3期不全), 即晚冰期~冰后期的沉积. 对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结果, 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表层海水古温度. 结果表明, 氧同位素1~3期, 本区温跃层有增大的趋势, 尤其在中全新世出现温跃层短暂加深的现象. 表层海水温度全新世冬季23.3~27.2℃, 夏季28.8~29.8℃; 氧同位素2期冬季21.4~24.4℃, 夏季28.1~29.0℃; 氧同位素3期冬季表层水温为21.9~25.2℃, 夏季为28.5~29.3℃. 氧同位素2期冬季表层水温比1期低2~ 6℃. 在冰期向冰后期过渡中出现明显温度回返的“新仙女木事件”.  相似文献   
97.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98.
陈超云 《极地研究》1996,8(3):16-22
分析了采自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海槽中PC10孔(753cm长)的39个样品,共鉴定有孔虫14属21种。有孔虫埋藏可分为硅质壳、钙质壳和混合壳组合。硅质壳组合代表正常的深海沉积环境,反映了相对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钙质壳组合是浊流沉积的产物,反映了很强的海底水动力条件;混合壳组合则代表趋于正常的深海沉积环境,反映了由强渐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晚第四纪以来,本区经历了暖-冷-暖的气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
西太平洋暖池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克让  周春平 《地理学报》1998,53(6):511-519
本文在大洋暖区物理气候图集编制以及大洋暖池指数建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基本特征;大洋暖池指数的建立及暖池气候特征;西太平洋暖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西太平洋暖池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海洋碳循环模式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瑞芝  张学洪 《大气科学》1992,16(4):494-501
本文综述了两类近年来国外使用的海洋碳循环数值模式.一类是国外通常使用的比较简单的箱模式;另一类是基于大洋环流模式的三维无机碳循环模式,以及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了海洋生物群作用的海洋碳循环模式.后者是目前比较完整的模式,也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