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09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22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01.
902.
2003年10月河北省沧州秋季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淑云  寿绍文  刘艳钗 《气象》2005,31(4):69-72
通过对2003年10月10日夜间发生在沧州的秋季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触发机制、稳定度以及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前后大气层结一直稳定,属于稳定型降水;能量积聚小于夏季,但是高低空急流较强,所配合物理量不小于夏季,暴雨出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垂直运动上升区,表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很好的水汽及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03.
阐述在我国南方百色地区复杂的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氧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能否有效地发现地下油田的分布范围并准确地圈出它们埋藏位置的应用研究成果。指出在百色盆地不同类型油田上方和周边都有较好的氧气异常显示,且氧气异常分布形态特征与笔者建立的异常模式相吻合。认为氧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我国南方复杂景观条件下有较好的指示效果。  相似文献   
904.
何燕 《地理教学》2006,(9):22-24
一、巧用生活实例.体会真实的地理“生活价值” 对生活实例课程资源的运用,是指教师将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设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引发学生共鸣,引起他们关注。这一过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地理学科价值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在“大气圈”的学习中,可开发和利用的生活实例资源十分丰富,在此简单列举几例。  相似文献   
905.
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现状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简要介绍了与泥质海岸带现代地质环境变化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与海面的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趋势预测、极端高水位、新奥尔良实例等。根据对前人成果的综合研究和小组获得的最新数据,阐明了影响渤海湾西岸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保有高程、加积作用、地面下沉、海面上升和以极端增水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各自的现状,提出了综合诸因素相互作用的泥质海岸带的研究思路和警惕可能的沼泽化趋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06.
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特征及其物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共同特征,表明异常的分布区域呈椭圆状和四象限,其长轴与发震构造和等震线相一致;在极震区及其两端,异常变化幅度最大,出现时间较晚。异常呈间歇性出现,形成多次高潮。根据上述特征,本文探讨了判断未来地震的震中、震级、发震时间与震源深度的经验性规律。作者认为,震前的预位移和层间解缚是造成地下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7.
利用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历史海温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江南地区逐旬降水资料,研究江南地区4—6月(江南雨季,亦泛称为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暖池热含量与江南雨季降水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前期7—8月暖池关键区(130. 5°~150. 5°E,3. 5°~11. 5°N)热含量高(低)可以作为预报江南雨季旱(涝)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前期暖池热含量异常对4—6月环流和降水有重要影响。冷水年,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导致副高西伸加强,显著加强了其西侧暖湿气流向江南地区输送,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导致江南地区对流上升运动增强,暖水年相反,表明冷(暖)水年江南雨季降水偏多(少)。就影响机制而言,在前期夏季,关键区南侧存在异常强西风,导致在秋末形成了菲律宾异常反气旋,以及关键区附近(东侧)有冷(暖)海表温度异常发展,在当年春季和夏初该反气旋移到菲律宾以北。直到4月,次表层冷水团上传导致冷SST异常维持并加强了该异常反气旋,其西侧西南暖湿气流将水汽从南海和菲律宾海地区源源不断地向江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印度洋暖海温和赤道印度洋东风异常也逐渐发展增强,在热带印度洋形成东西向异常垂直环流,其下沉支始终在西太平洋维持,导致了菲律宾异常反气旋的维持,并进一步引起江南地区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同时,副热带西风急流轴南压引起的高空强辐散,也有利于上升运动和对流活动在江南地区发展。正是上述过程和机制,导致了前期热含量异常偏低(高)时,我国江南雨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908.
将烟台套子湾2021年与2005—2006年夹河口东西两侧海滩砂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近16年来套子湾海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夹河入海水沙减少等过程的具体响应。研究表明,现代套子湾海滩砂样品以中砂、细砂为主,分选极好或好,标准偏差介于0.23~0.4,夹河口东侧的海滩砂平均粒径(Mz:1.39~1.64Φ)比西侧海滩砂平均粒径(Mz:1.47~1.91Φ)粗,主要组分中的粗砂和中砂含量比西侧高,表明现代夹河口东侧区域水动力较夹河口西侧强,该区海滩砂受到海洋动力的长期改造分选较好。近16年夹河口两侧海滩砂粒度明显粗化,表现在海滩砂平均粒径变粗、主要组分粒度变粗约0.5Φ、概率累积曲线的粗细截点变粗0.5~1Φ及滚动、跃移、悬移组分含量明显变化。夹河入海物质减少,海平面快速上升,导致海洋动力增强是研究区海滩砂粒度粗化、海滩侵蚀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套子湾海滩防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09.
Sea level rise (SLR) is one of the major socioeconomic risk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warming. Mass losses from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GrIS) will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future SLR, although there are large uncertainties in modeled climate and ice sheet behavior. We used the ice sheet model SICOPOLIS (Simulation COde for POLythermal Ice Sheets) driven by climate projections from 20 models in the fifth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to estimate the GrlS contribution to global SLR. Based on the outputs of the 20 model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GrIS will contribute 0-16 (0-27) cm to global SLR by 2100 under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 4.5 (RCP 8.5) scenarios. The projected SLR increases further to 7-22 (7-33) cm with 2~basal sliding included. In response to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 the ice sheet model projects a global SLR of 3 cm and 7 cm (10 cm and 13 cm with 2~basal sliding) under the RCP 4.5 and RCP 8.5 scenario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ncertainty in future sea level projection caused by the large spread in climate projections could be reduced with model-evaluation and the selective use of model outputs.  相似文献   
9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band (MCB) development along a quasi-stationary front over the Seout metropolitan area.The MCB,which initiated on 1500 UTC 20 September 2010 and ended on 1400 UTC 21 September 2010,produced a total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259.5 mm.The MCB development occurred during a period of tropopause folding in the upper level and moisture advection with a low-level jet.Th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MCB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periods:(1) the cell-forming period,when convection initiated; (2) the frontogenetic period,when the stationary front formed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3) the quasi-stationary period,when the convective band remained over Seoul for 3 h; (4) the mature period,when the cloud cover was largest and the precipitation rate was greater than 90 mm h-1; and (5) the dissipating period,when the MCB diminished and disappeared.The synoptic,thermodynamic,and dynamic analyses show that the MCB maintained its longevity by a tilted updraft,which headed towards a positive PV anomaly.Precipitation was concentrated under this area,where a tilted ascending southwesterly converged with a tilted ascending northeasterly,at the axis of cyclonic rota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convective cell was attributed in part by tropopause folding,which enhanced the cyclonic vorticity at the surface,and by 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of warm moist air and upperlevel divergence.The southwesterly flow ascended in a region with high moisture content and strong relative vorticity that maint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an MCB along the quasi-stationary fro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