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61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W(7.9±0.2)表...  相似文献   
52.
海原—六盘山构造区为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变形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历史强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重要窗口和地震孕育过程的理想场所。文中处理了跨海原-六盘山断裂2014—2020年期间2个轨道的时序Sentinel-1A/B SAR数据,获得了该区域InSAR视线向现今的地壳形变场。融合公开发表的近十多年时间尺度的水平GPS地壳运动速度场,获得了研究区高密度地壳水平形变场。对比GPS、水准和InSAR观测结果,以及GPS-InSAR融合的高密度水平形变场,分析讨论了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应变场特征及其与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GPS和InSAR观测表明,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在海原断裂南侧至今仍较为明显;2)GPS-InSAR高分辨率水平形变场表明,狭义海原断裂左旋滑动速率的递减主要发生在中东段,而中西段递减并不显著,可能与海原断裂向六盘山断裂之间由左旋走滑向逆冲推覆构造转换有关;3)六盘山断裂中—南段的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场特征均显示,该段断裂可能处于强震孕育的中晚期,根据反演得到的断层运动参数和地震地质资料,估算六盘山断裂中—南段发生强...  相似文献   
53.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76年间,中国某些大地震(Ms≥7.0)前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向未来大震震源区及其邻近集中迁移的异常现象。这种迁移现象反映出大震前远震源区和近震源区内地震活动交替活跃和平静的过程。 指出在大震孕育过程中的区域地震活动迁移过程,可能与区域介质强度或原有断面“闭锁”“粘结”程度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4.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大陆,特别是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曾经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坏——地裂缝、喷水冒砂、崩塌、滑坡、陷坑和泥石流等震害现象,不同程度地毁坏了工矿企业、城乡房屋、铁路、桥梁以及水利、电力等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55.
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断裂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短基线、短水准等测量资料,把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附近活动断裂的运动划分为震前加速、震时滑动和震后调整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速率变化、活动性质和时空分布等特征,据此讨论了主要由地震蕴育、发生引起的活动断裂位移异常区的构造背景。最后,讨论了它们在地震预报和烈度区划工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確立地震烈度的標準問題,迄今尚未能够很好地解決,許多不同的情况尚待研究,模型試驗還須要做,然而我們不能等待,國家大規模的建設,正在進行,馬上就需要地震資料,來確定必要的抗震措施,使建立在地震區域內的人民事業得到適當的安全。這個安全係數不能偏於保守,亦不能偏於冒險,在尚沒有很好的科學標  相似文献   
57.
从地震的续发性和迁移性入手,对1941~1990年间日本内陆发生的M≥6.5的13个地震,及其震中周边广阔范围内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该区域的地震前兆活动与平静状态;获得了对日本内陆地震活动一些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8.
1996年10月19日日本九州宫崎发生7.1级地震,震中离鹿屋地台约90km。作者将子波变换后的鹿屋与武汉(或成都)台的Z时均值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临震前后的“日变幅差”有异常存在。  相似文献   
59.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地表断层破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彦斌  王永  李建成 《地震地质》2000,22(2):97-103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1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 80km ,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 ,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 30°~ 50°的角向西北逆冲而上。断层的垂直位移量 ,南段约 2~ 3m ,北段约 3~ 8m ;断层的水平位移量 ,南段 0~ 3m ,北段 3~ 5m ;垂直断层的水平缩短量 ,南段 2~ 3m ,北段 3~ 6m。从台湾西部麓山带的地质构造剖面分析 ,地震震源恰好位于台湾西部麓山带中生代基底与其上的沉积盖层的界面的深度 ,而西部麓山带第三纪地层和其下的基底的分离面为一滑动面 (decolle ment)。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沿该区中生代基底之上滑动面的错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等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00余人次,持续时间达2个多月,深人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