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841篇
地质学   957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81.
Lower Silurian mud mounds of the Shinuilan Formatio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have developed in open shelf settings in deeper water than shallow-water reef-bearing limestones that occur in the region. An integration of the outcrop, drill data and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contemporaneous faults have controlled the boundar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Lower Silurian rock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Mounds appear to have developed in the topographic lows formed by synsedimentary faulting, on the sheff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verage mound thickness is 20 m, maximum 35 m. Mound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micrite, possibly microbially bound, and are overlain by shales. Mound tops are preferentially dolomitized, with the Mg^2+ source probably from the clay content of the mound-top carbonate. Microfacies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iagenetic history reveal that the mound tops have higher porosity, and are gas targets; in contrast, mound cores and limbs show pores filled by three generations of calcite cement, and therefore have a low gas potential.  相似文献   
682.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DIMENT RELEASE FROM RESERVOI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Reservoirs sedimentat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I. R. of Iran. Accumulation of sediment deposits decreases worldwide reservoir storage capacity by one percent per year (Mahmood, 1987). The loss of reservoir st…  相似文献   
683.
龙滩水库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培兰  姚宏  袁媛 《高原地震》2006,18(4):17-23
龙滩水库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是一座高坝、大库容水库,根据已有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并对该库区的地质构造与主要断层特征、地层与岩性、地震活动背景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分析,认为龙滩水库蓄水后约6年会诱发6-6.5级地震。通过对龙滩水库地震危险性分析,对未来该库区的地震趋势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4.
685.
江维薇  肖宁  肖衡林 《湖泊科学》2023,35(1):236-246
近年来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愈发引起关注,消落带植被在固岸护坡、水土保持和截污过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金沙江流域作为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由于地处偏远,现有研究较少,因而对其水库消落带适生植物及其种间关系尚未明确。通过结合生态位理论和种间关系分析方法,包括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强度系数AC、种间关联指数OI、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揭示金沙江水库消落带优势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种间内在联系以及群落演替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将优势植物划分了3种生态种组,为本区域消落带适生植物的筛选及其科学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金沙江流域水库消落带共记录植物19科36属37种,频度≥20%的优势物种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土荆芥(Chenopodium...  相似文献   
686.
为研究三峡蓄水对湖北巴东黄土坡滑坡地震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二维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在计算无水(蓄水前)及有水(175 m实验性蓄水)条件下滑坡体场地地震动、应力响应及孔隙水压力差异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滑坡体安全系数时程,探讨在蓄水与水库地震共同作用下的滑坡体稳定性及成因机理。结果表明:1)无水条件下滑坡体上硬层与下硬层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约为1.33及3.31,具有显著的场地放大效应及软弱夹层消能减震作用;2)瞬时地震荷载下,由于滑坡体上下硬层之间非协调性变形与非快速排水的共同作用,软弱层超孔隙水压力快速形成,并呈现出阶段性积累上升趋势,伴有瞬时放大特征。  相似文献   
687.
基于向家坝、溪洛渡水库地震监测台网35个台站记录到的99次ML2.1~4.1地震观测资料,利用Aki单次散射模型研究库区地震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库区Qc值与频率有较强的依赖关系:Q(f)=(120.8±3.6)f((0.771 2±0.010 3)),为后续震源参数计算和定标关系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相较于Koyna、Aswan和新丰江水库,向家坝、溪洛渡水库具有高Q0值和低n值特征,与水库库区地震活动性相符。  相似文献   
688.
徐长江  徐高洪  陈剑池 《水文》2018,38(6):89-95
长江流域水文成果复核选取了48个水文站点作为研究对象,考虑站点上游已建具有较强调节能力的大型水库调蓄影响,对径流、洪水进行还原分析计算以保证系列的一致性,并对径流、洪水设计成果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径流成果分析表明,延长系列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点的径流成果较为稳定,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各站点20%、50%和75%频率年径流设计值的相对变化均在5%以内;洪水成果分析表明,延长洪水系列后的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成果与前期不同阶段采用成果相比变化不大,基本均在4%以内。  相似文献   
689.
大坝运行对水库消落带土壤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紫璇  陆颖  钟荣华  毕晓静  袁旭  敦越 《水文》2019,39(1):15-19
水库消落带土壤环境对水库水位变化的响应非常明显。通过分析大坝运行下水库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微生物特性和土壤侵蚀变化特征,总结水位波动对消落带土壤性质的影响过程与趋势。研究表明水库消落带土壤历经长时期干湿交替过程后,其物理性质发生较大改变,但具体变化过程和趋势仍存争议。土壤化学性质中,碳、氮和磷元素迁移转化趋势明显,但各不相同。土壤重金属元素时空分异特征改变。土壤微生物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并且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土壤侵蚀是消落带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未来应采用物理模型方法,定量分析水位与土壤性质相关关系,并加强对西南高山峡谷区高坝大库消落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0.
我省是资源型省份,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在全国占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快水电资源的开发步伐,既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发挥资源优势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对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战略部署,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