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8篇 |
海洋学 | 201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15年夏季开展了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POC)、氮含量(PN)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δ13CPOC和δ15NP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7‰~-17.4‰和-6.3‰~10.4‰,平均值分别为-20.2‰和8.2‰。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不同有机质来源的影响:喜洲岛附近海域表现出高POC、PN、δ13CPOC和δ15NPN的特征,指征着浮游植物水华的主导贡献;东北部范和港附近海域具有高POC、PN、低δ13CPOC和高δ15NPN的特征,反映了河流/河口水生有机物的影响;湾顶白寿湾附近海域的δ13CPOC和δ15NPN出现低值,体现了陆源有机质和人类污水排放的影响。借助δ13CPOC和δ15NPN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出海洋自生有机质、陆源有机质、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等3个来源的贡献平均分别为70%、13%和17%,其中海洋自生有机质是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最主要来源。从这3种来源颗粒有机物含量的空间变化看,海洋自生有机质含量由湾内向湾外减少,与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相对应;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含量在大亚湾东北部出现高值;陆源有机质含量在表、底层出现不同态势,表层陆源有机物含量在湾中部海域最低,而底层则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口增加的趋势,主要受控于离岸距离和珠江冲淡水、粤东沿岸上升流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合浦珠母贝两个野生种群的生化遗传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测定了大亚湾和北部湾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野生种群12种同工酶26个基因座位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两个种群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243±0.0377和0.0999±0.0441,与已报道的珠母贝属的其他种很接近。两个种群的杂合子缺失系数分别为-0.278和-0.346;遗传相似度(I)和遗传距离(D)分别为0.9842和0.0159;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253,表明2个种群之间有较强的基因流。 相似文献
23.
丙烯腈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其密度比水小,具一定的溶解性和挥发性;由于其在水中性性较大,意外泄漏到水面后,将对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对大亚湾3种重要经济鱼类包括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平鲷Rhabdosargussarba和细鳞Theraponjarbua的多项温度指标进行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5—33℃条件下,黑鲷、平鲷和细鳞3种鱼类的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4.96─36.42,34.78─35.62,38.75─39.39℃;最高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6.35,35.52℃和39.32℃;临界热最大值分别为38.08─40.50,38.28─40.40℃和42.40─43.64℃;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28℃和32℃;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分别为30.78,30.51℃和34.44℃;短期暴露最高温度分别为34.04,33.57℃和37.90℃。根据黑鲷、平鲷和细鳞的多项温度指标,结合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分析和大亚湾基本环境特征的调查资料,就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热效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5.
大亚湾大鹏澳养殖海区水化学指标的变化及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 1994年 7月和 10月、1995年 1月和 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养殖海区的现场调查,统计了各水化学指标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讨论了N/P值的季节变化;以COD、TIN、PO~3-_4-P和Chl-a为分析指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分析了该海区的营养状态;并用叶绿素法估算了养殖海区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26.
作者于1989年7月和11月分别收到黄宗国先生采自大亚湾附着物试板和香港大学张佩珊女士采自香港潮间带的一批标本,还有严文侠先生于1990年6月采自珠江口浮标的标本,共计37号,经整理鉴定为8科12属15种。其中8种为中国近海的首次纪录。
以上材料大部分取自附着物试板和浮标,小部分采自潮间带。 相似文献
27.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采用沉积物捕捉器,对甲藻孢囊形成和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探索该区孢囊形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一年的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中,共分析鉴定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该区最优势孢囊类群,从孢囊的组成显示了该区的污染是以养殖和生活污染为主.孢囊形成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两个站年平均为1.07×10<'5>cysts·(m<'2>·d)<'-1>.高、低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孢囊的生成,氮限制对孢囊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首次发现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孢囊在冬季形成的高峰,最高值达4.26×10<'5>cysts·(m<'2>·d)<'-1>.这说明核电站温排水冬季高水温对大亚湾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大亚湾大鹏澳养殖海区水化学指标的变化与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4年7月和10月,1995年1月和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美殖海区的现场调查,统计了各水化学指标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讨论了N/P值的季节变化;以COD,TIN,PO4^3-P和Chl-a为分析指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分析了该海区的营养状态,并用叶绿素法估算了养殖海区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29.
大亚湾海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1987-1989年,对大亚湾海区海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长期网箱养殖使养殖区内海水和沉积物分别受营养盐、硫化物污染,直接影响网箱养殖生态环境;养殖区附近工程建设也严重影响海水网箱养殖的发展。为此提出防治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30.
大亚湾是粤东的大型海湾,毗邻深港,其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颇受关注。对大亚湾海域45个表层站位、1口浅钻及2个柱状样重金属元素Hg、As、Cd、Cu、Pb、Cr、Zn进行分析,并对底质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其结果:①大亚湾海域Hg、As、Cu的污染指数Pi值均小于1.0,超标率为0,表明全区未受这些因子污染;②Cd、Zn、Pb、Cr的污染指数Pi值部分大于1.0,表明受到这些因子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Pb的超标率最高,达93.3%,污染指数Pi值为0.83~2.25,为良好—中等污染,总体为轻微污染;Zn的超标率为76.9%,pf值为0.25~2.63,变化较大,总体为轻微污染;Cd的超标率为60.0%,Pi值为0.50~1.78,良好—轻微污染;Cr的超标率为17.8%,Pi值为0,49~1.90,良好—轻微污染;③综合污染指数为1.08~2.21,平均1.37,表明本区均不同程度地受重金属污染,总体属轻微污染,其中范和港污染最为严重,SQI值多在1.5以上,其次为中央列岛附近海域。湾口和澳头—霞涌近岸海域污染较轻。从钻孔及柱状样的重金属含量分布来看,在表层没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