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02篇 |
免费 | 5581篇 |
国内免费 | 65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69篇 |
大气科学 | 902篇 |
地球物理 | 5153篇 |
地质学 | 23933篇 |
海洋学 | 2286篇 |
天文学 | 92篇 |
综合类 | 2040篇 |
自然地理 | 10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7篇 |
2023年 | 1027篇 |
2022年 | 1478篇 |
2021年 | 1377篇 |
2020年 | 1096篇 |
2019年 | 1310篇 |
2018年 | 988篇 |
2017年 | 1045篇 |
2016年 | 1123篇 |
2015年 | 1156篇 |
2014年 | 1725篇 |
2013年 | 1335篇 |
2012年 | 1657篇 |
2011年 | 1604篇 |
2010年 | 1375篇 |
2009年 | 1370篇 |
2008年 | 1383篇 |
2007年 | 1117篇 |
2006年 | 1161篇 |
2005年 | 1004篇 |
2004年 | 1075篇 |
2003年 | 1017篇 |
2002年 | 1038篇 |
2001年 | 1077篇 |
2000年 | 912篇 |
1999年 | 979篇 |
1998年 | 956篇 |
1997年 | 940篇 |
1996年 | 904篇 |
1995年 | 853篇 |
1994年 | 810篇 |
1993年 | 705篇 |
1992年 | 744篇 |
1991年 | 621篇 |
1990年 | 569篇 |
1989年 | 461篇 |
1988年 | 111篇 |
1987年 | 103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9篇 |
1974年 | 10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212.
孟恩陶勒盖大型银铅锌矿产于晚二叠世花岗岩杂岩体中心部位,矿床的主要容矿构造为一组沿东西向或近东西向展布向东收敛的脆性断裂带.成矿作用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形成了44条脉状矿体,按容矿构造分布划分为上、中、下3个矿脉群,其中主矿体9条,较大分支矿体9条,主矿体上下盘小矿体26条.矿床自下至上,具锌矿石-银铅锌矿石-银铅矿石的明显分带性.工业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深红银矿、黑硫银锡矿、自然银,主要有益组分为锌、铅、银,主要伴生有益组分有铟、镉、镓、铜、锡、金.矿床成因初步认为是裂隙充填脉状银铅锌多金属中温热液型,找矿标志明显. 相似文献
213.
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特征 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将构造发育特征与走滑双重构造理论模型进行类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就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受控于走滑与拉伸并存的多动力源区域地质背景下,辽东湾坳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体现了断陷与拗陷、拉张与走滑的叠加效应,NNE走向的辽中1号断裂、辽中2号断裂及辽东断裂的发育不仅控制了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的凸凹格局,其走滑侧接关系也导致了研究区走滑双重构造的发育;辽东凸起是由于辽中2号断裂、辽东断裂走滑弯曲、右行左阶侧接而形成的挤压走滑双重构造,而辽中凹陷在早期拉张断陷基础上,经历了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其断裂体系的发育体现了辽中1号断裂与辽中2号断裂的右旋右行侧列所产生的拉张走滑双重构造效应;在走滑双重构造的增压带,断裂侧向封堵性强,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断层圈闭,是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14.
215.
利用Landsat8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制作影像融合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双通道融合网络,并利用结果影像的质量指数对网络融合性能进行评估,分析与双三次卷积插值和GS影像融合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该网络加强了对高频空间信息的提取,在更高效提取空间特征的同时,减弱了融合过程中对多光谱影像光谱特征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融合影像的综合影像质量(QNR=0.885 2)。 相似文献
216.
217.
218.
219.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