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62篇 |
免费 | 5405篇 |
国内免费 | 32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88篇 |
大气科学 | 2675篇 |
地球物理 | 3563篇 |
地质学 | 9227篇 |
海洋学 | 2234篇 |
天文学 | 295篇 |
综合类 | 1537篇 |
自然地理 | 18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591篇 |
2023年 | 828篇 |
2022年 | 1014篇 |
2021年 | 977篇 |
2020年 | 933篇 |
2019年 | 991篇 |
2018年 | 760篇 |
2017年 | 719篇 |
2016年 | 761篇 |
2015年 | 797篇 |
2014年 | 1187篇 |
2013年 | 948篇 |
2012年 | 1108篇 |
2011年 | 1102篇 |
2010年 | 1033篇 |
2009年 | 975篇 |
2008年 | 980篇 |
2007年 | 844篇 |
2006年 | 726篇 |
2005年 | 736篇 |
2004年 | 663篇 |
2003年 | 622篇 |
2002年 | 551篇 |
2001年 | 560篇 |
2000年 | 494篇 |
1999年 | 456篇 |
1998年 | 443篇 |
1997年 | 483篇 |
1996年 | 426篇 |
1995年 | 371篇 |
1994年 | 333篇 |
1993年 | 302篇 |
1992年 | 293篇 |
1991年 | 235篇 |
1990年 | 214篇 |
1989年 | 191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9篇 |
1975年 | 7篇 |
1966年 | 6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Atsuki Shinbori Tomoaki Hori Yoshimasa Tanaka Yukinobu Koyama Takashi Kikuchi Tsutomu Nagatsuma 《极地研究(英文版)》2013,(4):296-314
To investigat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global geo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from high-latitude to the equator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s, we analyzed ground geomagnetic field disturbances from high latitudes to the magnetic equator. The daytime ionospheric equivalent current during the storm main phase showed that twin-vortex ionospheric currents driven by the Region 1 field-aligned currents (R1 FACs) are intensified significantly and expand to the low-latitude region of-30~ magnetic latitude. Centers of the currents were located around 70~ and 65~ in the morning and afternoon,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intensification of the R1 FACs, an enhancement of the eastward/westward equatorial electrojet occurred at the daytime/nighttime dip equator. This signature suggests that the enhanced convection electric field penetrates to both the daytime and nighttime equa- tor.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the daytime equivalent current showed that two new pairs of twin vortic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wo-cell ionospheric currents driven by the R1 FACs, appear in the polar cap and mid latitude. The former led to enhanced north- ward Bz (NBZ) FACs driven by lobe reconnection tailward of the cusps, owing to the nor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The latter was generated by enhanced Region 2 field-aligned currents (R2 FACs). Associated with these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in the mid-latitudes and polar cap, the equatorial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 showed a strongly negative signature, produced by the westward equatorial electrojet current caused by the dusk-to-dawn electric field. 相似文献
83.
景区依托型旅游村与核心景区耦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村作为新型乡村旅游地,是国家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从景区依托型旅游村的视角出发,选取黄山山岔村与黄山风景区作为案例地,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耦合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黄山风景区发展大力提升了山岔村社会经济文化水平;(2)黄山风景区发展对村落环境影响较小;(3)黄山风景区发展对村落社区参与有影响,但并不显著。从景区与村落的发展特征出发,较为系统地揭示景区依托型旅游村与核心景区耦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位差潜势、催化潜势、管理潜势和多稳定潜势,这些形成了景村耦合发展的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村耦合发展的4条途径。 相似文献
84.
85.
86.
机载多光谱LiDAR的随机森林地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多光谱LiDAR技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距,不仅可以快速获取地面物体的三维坐标,还可以获得多个波段的地物光谱信息,可广泛用于地形测绘、土地覆盖分类、环境建模、森林资源调查等。本文提出了多光谱LiDAR的随机森林地物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对LiDAR强度数据和高程数据提取分类特征,完成多光谱LiDAR的随机森林地物分类;并分析随机森林的特征贡献度特性,采用后向特征选择方法实现分类特征选择。通过对加拿大Optech Titan多光谱LiDAR数据的试验表明:随机森林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地物分类精度,而且可以适当地去除部分冗余和相关的特征,从而有效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87.
用等效磁源法进行磁异常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德武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4,26(2):133-135
用等效磁源法实现常规磁异常换算(延拓、求导、假重力异常换算、化磁极)的模型计算算例显示了等效源法在使用上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与频率域换算方法相比,说明了等效源法换算结果更优于频率域换算结果。 相似文献
88.
多溴联苯醚在海洋生物中的富集及毒性效应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日趋加大,因此评价PBDEs的海洋生态效应十分必要.本文在简介海水中PBDEs化学行为的基础上,依次阐述PBDEs在海洋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游泳生物体内的富集,其沿海洋生态食物链(网)的传递规律与毒性效应,还展望了PBDEs海洋生态效应今后需加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9.
90.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