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68篇 |
免费 | 1112篇 |
国内免费 | 20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2篇 |
大气科学 | 266篇 |
地球物理 | 741篇 |
地质学 | 5500篇 |
海洋学 | 1306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515篇 |
自然地理 | 6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262篇 |
2022年 | 326篇 |
2021年 | 289篇 |
2020年 | 219篇 |
2019年 | 252篇 |
2018年 | 198篇 |
2017年 | 221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281篇 |
2014年 | 414篇 |
2013年 | 306篇 |
2012年 | 358篇 |
2011年 | 378篇 |
2010年 | 410篇 |
2009年 | 380篇 |
2008年 | 367篇 |
2007年 | 342篇 |
2006年 | 382篇 |
2005年 | 293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66篇 |
2002年 | 260篇 |
2001年 | 259篇 |
2000年 | 224篇 |
1999年 | 209篇 |
1998年 | 209篇 |
1997年 | 195篇 |
1996年 | 187篇 |
1995年 | 172篇 |
1994年 | 154篇 |
1993年 | 145篇 |
1992年 | 138篇 |
1991年 | 138篇 |
1990年 | 168篇 |
1989年 | 122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46年 | 2篇 |
1933年 | 2篇 |
192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近十年来渤海湾围填海工程对渤海湾水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国海岸带地区快速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持续高涨,导致沿海地区围海造地现象愈演愈烈,海湾纳潮海域面积持续萎缩,对海湾的水交换带来了较大压力。为此,选取我国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渤海湾为例,研究近十年来渤海湾海岸带城市化对渤海湾水交换的影响。基于国际流行的MIKE3水动力模型耦合粒子追踪模块,应用2000年和2010年两个典型年份的渤海湾岸线资料,分别计算了2000年和2010年渤海湾环流系统及其驱动下的水质点运移规律和变化特征。研究将渤海湾划分为8个区块,定量化研究和对比了近十年来由于渤海湾持续围填海导致的海湾水存留时间和不同区块水交换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近十年来渤海湾沿岸快速城市化产生的岸线变化,导致湾内环流涡旋增多,决定湾内水交换的流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各区块的水交换能力和平均水存留时间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2000年相比,2010年天津港、黄骅港和曹妃甸港区海域的平均水存留时间明显增加,水交换率下降,对区域水质的改善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02.
闽江下游及河口海域水体中悬浮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重量法与浊度法对闽江下游及河口海域中的悬浮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悬浮物的调查得出:平水期水体中悬浮物含量为5.67~493.8 mg/L,平均为114.2 mg/L,几乎所有的测站底层悬浮物含量高于表层。从上游向海方向,悬浮物呈增加趋势,高值区出现在琯头到英屿河段的底层,丰水期悬浮物含量为6.9~138.7 mg/L,平均为29.7 mg/L,呈中层 > 底层 > 表层的分布;同时,悬浮物浓度呈渐增之势,没出现悬浮物明显的富集。平水期温度、盐度、浊度断面资料显示,平水期上下层混合较为均匀,没有出现水体分层现象,在河口区有盐楔存在,最大浑浊带出现位置与盐度2~5.5的区域相对应。根据悬浮物的物质来源、水动力环境的分布特征,在调查时段内可将闽江口最大浑浊带划归为"海源——潮致型"。 相似文献
103.
南阳盆地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较高的深、浅层地温,又有地下热水富集的隔水隔热条件和良好的断裂通道条件,其基底又是温度相对较高的变质岩系和火成岩体,因此,南阳盆地在某种程度上讲,应是一个"热盆"。利用地下热矿水不仅节煤,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它在多方面得到应用,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居民采暖、洗浴、工业利用等。每燃烧一吨煤,要向大气中排放SO2、CO、NO2等污染物107.37 kg,而地下热水具有洁净、环保、持续开采等特点,这是煤炭和石油所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4.
在流星分析和t-S点聚分析的基础上,在台湾东北部IS断面和东海中部PN断面上选取适当的纵剖面作为分界面,将以面分成东、西两侧,计算了界面两侧的海水交换星。结果表明:1.东海陆架区海水交换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穿插型”和“进退型”。2.参与分界面处海水交换总量的年平均是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黑潮水向陆架区输运量为0.58×106m3/s,陆架水向黑潮刚输运量为0.84×106m3/s;参与交换的总量为1.42×106m3/s.3.相对输运量计算结果表明;黑潮水对陆架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冬季最强,秋、春季次之,夏季最弱,而陆架水对黑潮区水文状况的影响是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
105.
强水动力湖泊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步研究:以贵州红枫湖南湖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06.
本文根据笔者在我国渤海海峡、闽江口、瓯江口以及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遥感实验,讨论由卫星遥感提供的水下地形地貌信息的特征、机理,提出使用信息论和灰色系统论方法分析水深遥感信息传递的过程。以此为依据,建立水深信息提取模型,研究其实用性、精度和效果。实践表明,水深遥感的测量精度没有达到大、中比例尺常规测量的要求。但作为大面积、短周期的宏观分析,特别是遥感图像上显示的海水表层流场特征,对判别浅海水下地形走向和地貌单元,了解其冲刷、沉积作用的动力因素,动态变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常规方法的补充手段。对近海的规划、开发,如港湾海水养殖、航道选址、海上工程、海水排污等方面的海水环境分析与宏观评价及监测,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着重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水下地形地貌遥感的原理与信息特性;2.水深信息提取及灰色系统方法与模糊判别模型分析;3.遥感水下地形地貌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7.
利用水动力学方程对口本琵琶湖表面定振波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周期约为69.5min,另外,利用实测水位资料,采用最大熵谱法进行分析,得到了主要周期约为68min,两者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08.
109.
GRACE重力卫星在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RACE重力卫星,并对GRACE重力卫星数据在陆地水储量变化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GRACE重力卫星数据在陆地水储量变化检测中的数据获取、计算方法和精度分析,以及Grace数据在不同区域尺度陆地水储量变化估算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GRACE在水储量应用中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0.
根据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91~2010年,20年的潮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到天津平均每年发生近10年的100 cm以上的增水过程,天津沿海夏秋两季的最高潮位和平均潮位最高,且最大增水值多出现在夏秋两季,超过100 cm的增水天数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并从天文潮因素、气象因素、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以及地理因素等,总结了天津沿海风暴潮灾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暴潮灾害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