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9篇
  免费   879篇
  国内免费   1718篇
测绘学   308篇
大气科学   249篇
地球物理   680篇
地质学   4750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422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292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水泥土搅拌桩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根据未压到破坏的试桩资料来确定水泥土桩极限承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预测模型和残差模型,提出一种预测水泥土搅拌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对CFG桩的工作机理、主要优点及应用范围进行探讨,并通过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出了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3.
文中介绍了软基快速建造码头的方法与技术。在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系数小、埋藏深厚、承载力与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的软弱地基上,采用软基快速筑堤方法和鲎式硬壳堤坝技术,22 d时间完成码头建造,投入使用1 a多时间,一直未出现裂缝等问题。  相似文献   
74.
介绍了目前山东省已建地基GPS监测网的构成,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原理。重点阐述了GPS水汽监测设备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技巧,对台站GPS监测网的正常运行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5.
某港口堆场地基上部5.0m系吹填而成,地表下18m范围均属软土,经真空预压初级加固后地基承载力仅在80—90kPa,局部区域上部淤泥土层土性指标较差,含水量大于50%,地基承载力不足60kPa。为了使地基达到230kPa的承载要求,设计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超软弱地基。通过现场成桩工艺试验和检测表明,桩身水泥土强度在90d龄期时大于1.80MPa,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大于150kN,以φ600桩径、桩长13.5m、置换率为0.308和φ500桩径、桩长13.5m、置换率为0.267两种方案布置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均超过了230kPa的设计要求。试验结果表明,深层搅拌法在港口超软弱地基土应用只要施工工艺适当,完全可以使地基承载力提高2—3.5倍以土,从而节省大量的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76.
77.
作为协调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衡量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量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点,遴选出一套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应用的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鉴于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一些传统、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文章所提出的方法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能定量化地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估,从而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并为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此外,该方法体系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权威和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以及缺乏具体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鉴此,建议未来需要对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结果分类标准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  相似文献   
78.
多环芳烃(PAHs)与纳米材料污染已对沉积物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其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环境危害可能更大。为了深入探讨PAHs与纳米材料对近岸表层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复合毒性效应,本文选取位于胶州湾(JZB)的大沽河河口区(DRE)E站和湾内S站,分别以菲和纳米银代表PAHs和纳米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剂量单一及复合污染下沉积物反硝化潜势(PDA)的变化,结合浓度相加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和中效/联合指数等效图法(CI)三种复合毒性评价方法,评价菲和纳米银对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复合毒性效应,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两种污染物浓度越高,对研究区域反硝化潜势的抑制作用越大。菲、纳米银单一及复合作用下对河口区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EC50值分别为44.62、112.49和64.86 mg·kg-1,对湾内分别为61.79、147.05和96.18 mg·kg-1。菲单一作用对反硝化潜势的抑制效应强于纳米银,但复合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强。两种污染物对河口区的沉积物反硝化潜势抑制效应强于湾内,可能与河口区具有较高Eh和沉积物颗粒度及较低的pH、盐度和有机质含量有关。三种毒性效应评价方法的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的复合污染对2个站位反硝化潜势的毒性效应均为协同作用,且对大沽河河口区的协同作用更强。此外,CI法对复合效应的预测结果比CA和IA法更为接近实际观测值,且CI不需要考虑污染物作用模式的限制,因此认为CI法更适用于评价混合污染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复合影响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会增强彼此对反硝化菌及反硝化功能的毒性效应,由此推断,PAHs和纳米材料在环境中同时存在时比其单独存在对沉积环境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79.
为定量解释海水中液-固界面的台阶型动力学曲线及其台阶的消长变化规律,在我们已提出的“液膜扩散和递进液膜扩散控制的复合模型”和“海水中液-固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基础上,吸取Crank的若干数学处理方法,进而提出适合于非稳态体系的“液膜扩散-递进扩散-界面分级交换反应联合控制的复合模型”。  相似文献   
80.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concrete and the top surface of a rubble mound foundation in China are reviewed. Through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est result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search i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in the condition similar to prototype. The process curve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with the test block sliding is analyzed and a standar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friction coetfficient is defined. The variation features of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other studies in China. It is shown that the friction coettfficient between concrete and the top surface of a rubble mound founda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oundation pressure, and the friction coettqcient for a very fine leveling bed is smaller than that for a fine leveling 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