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102.
对岷江上游地区叠溪古堰塞湖底部沉积物进行AMS14C定年,得到其沉积时间起始时间约为40.5kaBP。通过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得知,粒度指标可以反映降水量变化进而反映气候干湿变化,此外,粒度均值曲线与格陵兰冰心(GISP2)及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曲线的显著相似性说明,粒度特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有响应,可以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由此,研究区古气候演变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40.5~33.4kaBP)气候冷干,阶段Ⅱ(33.4~31.7kaBP)气候暖湿,阶段Ⅲ(31.7~31.1kaBP)气候较暖湿。而粒度均值曲线与冰心及石笋氧同位素曲线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当时太阳辐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3.
地震、滑坡等原因都能造成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危害:一是上游的淹没灾害,二是溃决后对下游的冲毁及淹没灾害.要妥善处理堰塞湖,减少灾害损失,需要掌握一些水文信息.本文提出了解堰塞湖六个方面的基础信息,探讨如何计算堰塞湖里的蓄水量、堰塞湖溃坝流量及沿程最大流量.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基础水文信息,帮助领导正确决策,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4.
岷江上游叠溪古滑坡堰塞湖在地质历史时期(20~30 ka BP之间)发生了多次溃决,并在其下游岷江两岸形成一套规模罕见(长约5 km)的溃坝堆积物。通过现场调查、测量取样和室内筛分试验,分析了溃坝堆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等特征。结果表明:(1)堆积物主要由砾石、卵石、砂及少量粉/黏土组成;(2)从上段至下段,溃坝堆积物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逐渐变小,偏度值逐渐变大,且包含了所有的峰态类型;(3)溃坝堆积物各段的粒度频率曲线均为双峰型,概率累积曲线均表现为上凸型,且从上段至下段逐渐变紧凑。这些特征反映了溃坝堆积物物源区以粗砾石/块石为主,且从上段至下段,粗砾石逐渐减少,细粒成分逐渐增加,沉积物的分选性逐渐变好,溃决洪水的水动力强度逐渐减弱。本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堰塞湖溃坝堆积物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5.
许会  陈剑  崔之久  郭佩 《沉积学报》2019,37(1):51-61
对叠溪149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样品作了物质组成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概率累积曲线的统计,结合有关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结果显示湖相沉积上游段的沉积物主要是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游和下游段的沉积物较细,主要是黏土质粉砂和粉砂。受河流扰动的影响,湖相沉积上游段沉积物的粒径较粗,平均粒径在4~6φ之间,多为负偏度,峰态宽平,分选性差;中游和下游段的平均粒径在6~8φ之间,均为正偏度,峰态中等,沉积物的分选比上游段好。堰塞湖沉积物是由三个或四个粒度次总体组成,其中上游段沉积物含有4个次总体,中游和下游段含有3个次总体,受物源区的控制,上游段中推移总体的含量远大于中、下游段。这些特征均表明堰塞湖上游段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与中、下游段明显不同。与其他环境中的沉积物相比,堰塞湖沉积物的截点偏细,跃移组分分选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6.
107.
对1216年雷波马湖地震震中位置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震地方志史料,马湖堰塞湖现场考察,马湖地区地震地质环境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在目前普遍使用的1216年四川雷波马湖地震震中位置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08.
日喀则市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将原“修康群”解体为6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发现并确定雅鲁藏布缝合带为由雅鲁藏布蛇绿岩带、混杂岩带、高压变质带组成的一个完整而又精典的缝合带,精细刻画了各带的结构、组成及特征。蛇绿岩带厘定为“卡堆型”、“仁布型”、“白朗型”、“日喀则型”4种类型;确定混杂岩带由沉积混杂岩、构造混杂岩两大类型组成,细划并描绘出4种体态类型;识别出由蓝片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带,该带的确认使得国内外地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疑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发现雅鲁藏布江浆混体系,发现并初步研究了冈底斯岩浆弧中的埃达克岩,新发现雅鲁藏布江流域发育数十个类似“仁布古堰塞湖”地质地貌特征的古湖泊。  相似文献   
109.
将原“修康群“解体为6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发现并确定雅鲁藏布缝合带为由雅鲁藏布蛇绿岩带、混杂岩带、高压变质带组成的一个完整而又精典的缝合带,精细刻画了各带的结构、组成及特征.蛇绿岩带厘定为“卡堆型“、“仁布型“、“白朗型“、“日喀则型“4种类型;确定混杂岩带由沉积混杂岩、构造混杂岩两大类型组成,细划并描绘出4种体态类型;识别出由蓝片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带,该带的确认使得国内外地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疑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发现雅鲁藏布江浆混体系,发现并初步研究了冈底斯岩浆弧中的埃达克岩,新发现雅鲁藏布江流域发育数十个类似“仁布古堰塞湖“地质地貌特征的古湖泊.  相似文献   
110.
在第四纪的末次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期间,位于大峡谷入口处的则隆弄跃动冰川发生多次的快速前进,多次发生阻塞雅鲁藏布江事件,在大峡谷以上河段形成4期(Ⅳ~Ⅰ)的林芝古堰塞湖。14 C测年结果指示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堰塞湖分别发生在9760~11300aB.P.,1220±40~1660±40aB.P.和287±93~394±83aB.P.。估计Ⅳ~Ⅱ期堰塞湖库容量约2150km3,835km3和81km3。冰川阻塞湖坝的溃决释放突发性洪水,对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及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