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1篇
  免费   1405篇
  国内免费   1392篇
测绘学   258篇
大气科学   761篇
地球物理   1352篇
地质学   4466篇
海洋学   435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02篇
自然地理   24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206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4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内蒙甲生盘铅锌硫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生盘铅锌硫矿产于中元古界渣尔泰群阿古鲁沟组二岩段顶部自云岩中,共分四个矿段。阿古鲁沟组二、三岩段白云岩及板岩为矿源层。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有用组分为铅、锌、硫,伴生金、银、镉。据岩相分析和铅、硫、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测试结果分析,该矿床成矿古地理环境为封闭、半封闭的海湾,古气候干燥炎热,蒸发作用强,矿体形成于弱碱性、强还原、盐度较高、有机质丰富的潮坪泻湖及海湾泻湖中。矿床受后期改造微弱。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弱改造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462.
深入研究了与朱家庄自然硫矿共生之硫磺沥青的生物标志物组成,检出了两个新化合物--GX与C33含硫藿烷。分子有机地化特征表明,硫的再聚集与成岩早期阶段膏盐相生油岩相中有机质的还原作用和细菌活动有关,自然硫矿可能属成岩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463.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浅海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焦作太原组灰岩存在至少四种类型的风暴沉积。类型A由下亚段正粒序分壳滞积层和上亚段生物扰动层组成,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或之下;类型B由正粒序介壳滞积层、纹理层和痕迹层组成,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下部环境;类型C由下亚段正粒序介壳滞积层和上亚段含少量痕迹化石的粒泥状灰岩组成,类型D仅由下部介壳滞积层和上部粒泥状灰岩组成,偶见痕迹化石,故类型C和D分别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和附近。  相似文献   
464.
周口店河谷地区发现古宽谷地形及其相关的沉积物——Ⅳ阶地砾石层。砾石层形成于早更新世,是地表槽状流水作用的结果,命名为“捐兵湾组”。此地层的发现完善了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系统,为重建北京猿人先期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5.
崇礼-带晚太古代桑干群含金地层,系由-套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组成,其含金丰度高出地壳平均丰度的2~5倍.金矿化主要赋存于桑干群上部变质岩中,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根据成矿特点,提出了四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466.
本文吸取了现行Υ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改进型反褶积分层解释法。叙述了方法的原理及设置判别因子的原则。作者以PC-1500微机为例给出了改进后的反褶积分层解释法程序流程图。通过对模型钻孔和实际钻孔测井资料的解释,证实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克服了目前平均强度法中存在的人为影响,扩大了一般分层解释法的应用范围,该法可在现场及时取得结果,提高了解释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467.
我们用自制仪器于1977年首次在西藏高原进行了大地电磁测量。本文给出了那曲、曲水、江孜、帕里、亚东5个测点的测量和反演结果。 5个测点均反映为五层地电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1.那曲、曲水、江孜、帕里及亚东前四层总厚度分别为:66、65、62、57、50公里; 2.各测点电性特征相似,均属低-高-低型; 3.各测点的地壳中均存在一低阻层,其埋深约为10-20公里; 4.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南北两地区电性层厚度变化程度有显著差异,北部平缓,南部较剧; 5.表面沉积层厚度在4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468.
本文公布的14C年代数据52个(表1),其中除CG112、CG113、CG114、CG115、CG117样品,应用乙炔气体计数法测定外,其余样品皆为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实验方法同我实验室于“地质科学”1974年第四期和1978年第四期发表的报导。 计算年代所采用的14C半衰期为5570年,距今计年以1950年为起点。采样地点和层位是根据送样单位提供的资料整理。所标误差是测量结果按泊松分布计算的标准偏差  相似文献   
469.
对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热状态的初步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虑放射性热源,采用非线性稳态有限单元法估算了喜马拉雅地区地壳的温度分布和地表热流值。 喜马拉雅山南、北有不同的地壳温度结构,南部等温线比较均匀,地表热流值低于1.5HFU;北部地表下20公里以上等温线成密集型分布,20公里以下成环状分布,地表热流值从1.5HFU至2.1HFU。根据等温线圈出西藏南部地区地壳内可能存在局部熔融的部位,并与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70.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1年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震相对比,分辨出t1、t2、t3、t4、t5和t6六组地壳中和莫霍界面的反射波,并用理论走时曲线、绘制速度曲线图、射线跟踪和综合地震图等方法得到了主测线(PP)上各地段的地壳结构模型。初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西段较薄(约73公里),东段稍厚(约77公里),平均总厚度约为75公里。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约为6.2-6.3公里/秒。 地壳为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在中上部有一低速层,其厚度为数公里,速度为5.6-5.7公里/秒,与上层速度差为0.5-0.6公里/秒。低速层在测线东段比较肯定,在西段则不甚明显。结合藏南定日、岗巴一线有强烈水热活动的事实,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的高温物质。下部地壳的速度为6.7-6.8公里/秒,且比较均匀。从莫霍面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在紧靠其上方可能有一个速度反转带,其厚度亦为数公里。上部地壳的结构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在地质历史上,西藏特提斯带曾经历过强烈的地壳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