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77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在内蒙古东部好老鹿场地区1∶5万区调工作中,发现了一套新的岩石组合,分别由铁镁质堆积岩、基性岩墙群、蚀变基性火山岩等组成。该套岩石组合经较强的构造破坏,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于本巴图组砂板岩之中。总体延伸方向呈近东西向展布,明显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表明,辉石橄榄岩、辉长岩具有低A l、贫Ca和富Na的特点,MgO/(MgO FeO)比值为0.25,MgO含量偏低。稀土元素总量偏低,为76.03×10-6~114.81×10-6,轻重稀土富集不明显,分馏作用较弱。∑L/∑H为0.73~0.8,配分曲线呈平坦的“W”型,δEu=1.03~1.23,略显正异常。基性火山岩具明显的富Fe、Mg、Na,贫A l、Ti、K的特征,微量元素显示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同时在辉长岩中获得单颗粒锆石U Pb年龄为362.4 M a,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期。其形成环境为洋中脊,属于泥盆纪古亚洲洋消减部分的残留体。  相似文献   
82.
大盐池西超基性岩一直缺乏可靠的年龄资料,因此时代厘定一直存在疑问.该超基性岩侵入于一个闪长岩体中,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获得该闪长岩的年龄为303Ma±15Ma.这表明该超基性岩形成于晚石炭世以后.  相似文献   
83.
余中明   《地质找矿论丛》2006,21(10):165-167
西藏仁布县仁布超基性岩体的高精度磁测综合平面图显示,以△T=2000nT组成的等值线闭合圈清晰地反映出超基性岩体的范围,高精度磁测异常与超基性岩体吻合。该区物探推断成果已经得到工程验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期已采掘铬铁矿近10000t。  相似文献   
84.
冀北小张家口超基性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采用离子探针(SHRIMPⅡ)测得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锆石主要有220±5Ma和491±7Ma两组年龄,以及一个很老的继承锆石年龄2453Ma。年龄为220±5Ma的一组锆石(A组)具有典型的岩浆型振荡环带,这组年龄应代表该岩体的侵位年龄。A组锆石的~(176)H/~(177)Hf比值从0.282557到0.282690,ε_(Hf)(220Ma)=-2.9~ 1.66。年龄为491±7Ma的一组锆石(B组)具有变质成因的蝴蝶结构(Butterfly structure)和熔蚀边,属于继承锆石。B组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从0.282239到0.282483,ε_(Hf)(491Ma)=-8.6~0.06。~(207)Pb/~(206)Pb年龄为2453Ma的锆石应该是岩浆侵位时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基底中捕获的锆石。A组锆石的Hf同位素数据表明,220Ma左右由于华北北缘岩石圈伸展,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流/熔体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并混合,这种混合地幔源区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小张家口基性-超基性岩体。B组锆石可能是小张家口岩体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的来源于富集地幔或大陆下地壳的锆石。  相似文献   
85.
童劲松  刘俊  钟华明  夏军  鲁如魁  李运怀 《地质通报》2007,26(12):1654-1664
藏南洛扎地区广泛分布有近东西向产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侵位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其以前的地层中,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成岩年龄138.0Ma±3.5Ma。基性岩墙可以划分为2种主要类型:一类低K(K2O=0.06%~0.54%),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低[∑REE=58.95×10-6~115.5×10-6,(La/Yb)N=0.23~2.94],亏损LILE;另一类富K(K2O=1.22%~1.67%),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高[∑REE=199.97×10-6~381.47×10-6,(La/Yb)N=6.57~11.5],富集LILE而亏损HFSE。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墙为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的大陆板内岩浆侵入体,可能分别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和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基性岩墙群是新特提斯洋晚期大规模扩张的产物,标志着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裂离和岩石圈伸展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环境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86.
综述了当前对基性-超基性岩床和层状岩体的边缘反转现象的传统解释模型,包括围岩混染、岩浆多期注入、岩浆分层、过冷却、晶体沉降、流动分异、结晶和成分对流以及逐渐减少的颗粒间熔体量.详细论述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认为Soret效应是目前对边缘反转现象比较合适的解释,讨论了中国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朱布岩体的Soret成矿现象.  相似文献   
87.
选取多光谱遥感数据(ETM)对新疆北山西段中坡山笔架山一带进行了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根据光谱角制图信息增强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对光谱照度的研究,提出了结合光谱角分类方法进行沿光谱照度方向距离分类的信息提取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应用于ETM数据,增强了目标信息,同时剔除掉因照度所产生的大量非目标信息,为优化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地形比较平坦的研究区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8.
借鉴花岗岩区单元—超单元填图理论方法 ,通过对乌增苏辉长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特征的研究 ,将岩体划分为四个单元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德尔尼铜钴矿床与塞浦路斯铜矿的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德尔尼铜钴矿床为与印支期黑云花岗岩有成因联系的岩浆热液矿床。矿区的超基性岩或超基性火山角砾岩都是不含矿的,与矿床无成因联系;底辟上升侵位也不存在。将德尔尼铜钴矿床作为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系列中的最基性端员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90.
基性岩墙群是大陆和大陆造山带内发育的特殊地质体,包含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造山带内基底岩块是造山作用过程卷入造山带的外来或原地地块(陆块),基底岩块中基性岩墙群的发育及其变形、变质特征,既为造山带内存在古老陆块和古陆块的裂离提供了证据,也为造山过程的构造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加强造山带基底岩块中基性岩墙群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对于探讨大陆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