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7篇 |
免费 | 226篇 |
国内免费 | 3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211篇 |
地质学 | 1200篇 |
海洋学 | 68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1.
对于点苍山-石鼓变质带区域划分的意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带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古变质岩带,具陆内地台型火山-沉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2.
藏北多龙矿集区地壳基底性质、演化及其对成矿的制约——来自波龙火山-侵入岩中继承锆石U-Pb年龄的信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壳基底性质及其演化对区域金属成矿类型和成矿潜力具有重要影响。藏北多龙矿集区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其地壳基底性质与演化缺少研究,制约了对区内铜多金属成矿构造背景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全面认识。多龙矿集区内波龙火山-侵入岩中继承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14颗继承锆石具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年龄(2581~1670Ma),这些锆石多为自形-半自形颗粒,具有原地来源的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深部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该基底应该是南羌塘中心地区古老基底向南延伸的一部分。该基底在中元古代—早古生代遭受多次构造-岩浆热事件改造,尤以泛非期—早古生代最强烈。进入晚中生代后,由于年轻地幔物质的加入,多龙地壳发生明显的垂向生长,形成富含金属和成矿组分的新生下地壳,该新生下地壳在早白垩世发生活化,为多龙成矿体系提供大量的金属及其他幔源有用组分。多龙矿集区是一个"两期岩浆叠加成矿"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13.
阿尔金麻粒岩相杂岩的时代及塔里木盆地的基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阿尔金杂岩是由一些麻粒岩相长英质片麻岩、基性麻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的岩石,Sm-Nd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789Ma,它们组成了塔里木盆地南部古老基底,这与组成盆地北部基底的托格杂岩在形成方式和时代上均不相同。这种基底性质的差异控制着地南北的沉积发育、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14.
胶东蓬家夼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一个与低角度层间滑动断层有关的金矿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东半岛是我国重要的黄金产地,已先后发现了数十个石英脉型金矿(玲珑式)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焦家式)。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黄金创新工程项目在乳山-牟平地区成功地进行了金矿找矿预测工作,在胶莱盆地东北缘变质基底地层中找到了胶东金矿床新类型——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由此得到启发,并在胶东地区掀起了一个沿中生代盆地周边寻找和研究金矿床的热潮。本通过对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蓬家夼金矿的研究,认为该金矿是一个与低角度层间滑动断层有关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5.
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岩性特征、基底构造格局、地壳结构和基底沉降结构等方面的论述,分析了北部陆缘东西部的地质差异,探讨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南海北部陆缘东西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于不同的构造单元上,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基底具有不同的沉降结构和构造活动性,而地壳结构的明显差异,揭示了东、西部沉积盆地形成内因的差异,东部盆地发育于拉张减薄的陆壳之上,并伴有地幔隆起与地壳的上拱作用,西部盆地则主要以地壳的裂陷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6.
长江三峡坝区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变的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底岩体内存在4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裂隙并非岩体的原生构造,而属于构造成因。根据断裂内岩脉侵入、岩石蚀变作用、结构面特征和构造岩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点。对比基底岩体和沉积盖层的构造,确认岩体中的断裂构造在晚元古代晋宁期就已基本形成,以后在燕山期黄陵背斜出现时,喜马拉雅期断块构造产生时,断裂多次重新活动,演变为新的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17.
对背驮式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油气运聚成藏的过程及其机理。前人研究已基本揭示了背驮式盆地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可能的动力学来源,但有关背驮式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因素的物理模拟探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还不足。本文主要根据基底摩擦属性差异和脆性层厚度变化,设计了两个系列5组实验模型,对背驮式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表明:1)脆性层厚度是控制背驮式盆地形成的关键因素,太薄的脆性层厚度不利于形成背驮式盆地,而较厚的脆性层有利于背驮式盆地的形成;2)基底摩擦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背驮式盆地的形成,褶皱—冲断带根带基底高摩擦和前缘低摩擦强度,对背驮式盆地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褶皱—前缘高摩擦强度则阻碍背驮式盆地的形成;3)只有根带具有较大的脆性层剪应力,同时前缘构造带具有较小的基底剪应力,在力学上具备一定的动力学平衡,才能形成形态较为清晰的背驮式盆地;4)四川背驮式盆地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所提供较大的剪应力和川东构造带的基底软弱层改变了该区的基底摩擦强度等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理解背驮式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8.
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带是我国西部地区新近发现的重要富铁矿带.叶里克铁矿是该成矿带大型铁矿床之一,对该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通过对叶里克铁矿开展矿床地质研究与磁铁矿LA-ICP-MS原位分析,结果表明矿体产于布伦阔勒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稠密浸染状或块状富矿体中磁铁矿主要有两种产出形式:与硬石膏或与方解石共生.这两类磁铁矿中多数微量元素含量较均一,如Mg(119×10-6~313×10-6)、Al(692×10-6~1 034×10-6)、Ti(540×10-6~840×10-6)、V(3 340×10-6~3 971×10-6)、Mn(950×10-6~1 160×10-6)、Co(4×10-6~5×10-6)、Ni(52×10-6~64×10-6)、Zn(84×10-6~143×10-6)、以及Ga(26×10-6~31×10-6),并与高温热液中磁铁矿类似;磁铁矿Al、Ti、V含量高,Ni/Cr比高以及Ti/V比低揭示出其形成于相对还原、富Al、Ti的海底高温热液体系且沉积环境稳定.(Al+Mn)-(Ti+V)特征指示其形成温度在300~500 ℃之间.与硬石膏共生的磁铁矿比与方解石共生的磁铁矿具有相对高的Ti(前者平均690×10-6,后者平均574×10-6)、P(从27×10-6骤降到7×10-6)含量,低的Ca含量(从36×10-6骤升到203×10-6)并亏损Zr、Hf、Sc、Ta等高场强元素,指示前者形成于更剧烈的热液活动中,并且硬石膏磁铁矿在热液作用过程中多数Ca离子进入硬石膏晶格中,造成磁铁矿Ca含量降低.综合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及磁铁矿组成等多种证据,表明叶里克铁矿形成于早寒武世的海底高温热液系统.铁矿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引发的火山弧岩浆作用有关,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119.
根据近年来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对分布于辽北地区的一套构造变质岩系("开原岩群"或"清河镇岩群")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并将其重新定义为清河构造混杂岩,由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二叠纪等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地质体组成.其中,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岩石来自华北克拉通,而新元古代、二叠纪岩石则来自兴蒙造山带.将原沈家堡子岩组重新划分为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和中-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原板石沟岩组(或芦家堡子岩组)厘定为中元古代石门岩组,原照北山岩组重新划分为新元古代南平岩片和晚二叠世照北山岩组,将原佟家屯岩组和尖山子火山岩合并为晚二叠世佟家屯岩组.最后,提出了清河构造混杂岩带为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界线以及古亚洲洋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的最终闭合时间为中三叠世早期(约245Ma)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