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8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1篇 |
大气科学 | 36篇 |
地球物理 | 21篇 |
地质学 | 260篇 |
海洋学 | 1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05篇 |
自然地理 | 1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32篇 |
2021年 | 131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39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132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城镇埋地管网震害特征与破坏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震过程中埋地管网的破坏特征出发,在分析埋地管网震害与地震动特性、土质条件、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管道自身特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埋地管网震害特征与相应的破坏机理,探讨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城镇埋地管网的监测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2.
王瑞生 《资源导刊(河南)》2007,(10):5
开展全国乡(镇)村干部国土资源知识培训工作,是推动全国乡村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坚守18亿耕地红线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993.
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我国乡村地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需分类有序推进。本研究立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等维度构建了度量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划分了乡村地域类型,明确了分区发展途径。结果表明,我国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自东向西递减规律;全国乡村地域类型可以划分为11个一级区和45个二级区,不同类型区制约因子各异;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是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区位条件、政策文化等因子交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地理环境是乡村地域类型分异的决定性因素,资源禀赋状况是乡村地域分异的关键因子,人文和经济因素在乡村系统转型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特征及其分异机制的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995.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内容深度相对薄弱、功能拓展比较泛化、时代特征不够显著等问题,把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充分考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了融合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归纳了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即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学理和逻辑机理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生态宜居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研究。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保障层面,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汲取科学方法论的智慧和营养,构建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6.
发展转型视域下的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乡村地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景观结构、用地结构、城乡关系、消费结构和治理格局等出现了多元分化,同时不同地域类型乡村面临着传统村落空间消亡、地域认同感消失、村民自主性缺失等问题。乡村复兴和振兴成为新时期区域发展和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理清乡村空间分化的内外动力的交互作用机制,深化归纳总结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的地域规律,发掘乡村综合治理的科学途径,有助于深化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理论框架。文章围绕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际乡村地理学界在研究视角切入上更加多元,研究方法以质性为主,大量应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关注乡村空间认知、分化与重构的行动者网络建构和转译的学理解释,乡村社区治理主体和治理框架分析较为深入。国内的研究主要从乡村物质空间的分化和重组入手,研究方法偏向定量化,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的地理学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体系仍显不足。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宏观尺度上系统研究多元外部性环境下的中国乡村发展转型的空间分化类型与动力机制;在中微观尺度上重点从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变化与要素重组及空间治理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全面采用城乡连续谱空间梯度分析手法,剖析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乡村空间内部多维空间分化与重构治理的学理逻辑,综合集成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搭建独具特色的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理论框架。乡村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管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其空间治理主体和参与共同体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村庄建设管理与空间治理的途径与模式亟待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97.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中国乡村发展正步入转型的新阶段,乡村生产空间正经历以家庭为单元的土地细碎化经营向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呈现出乡村多元主体利益竞合的空间博弈及乡村生产空间资源配置不匹配等新型矛盾。本文将系统论思想引入乡村生产空间,提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理念,并从地理学与空间、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空间的生产”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出发厘清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凝练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核心内涵;并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学理辨析、演化机制、形成机理、优化调控等基本问题域进行讨论,初步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研究框架;进而提出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界定、“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探讨多学科融合多方法集成、辅以长时序数据支持的方法体系,旨在为乡村生产空间可持续发展由基础研究走向实践应用提供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998.
我国海滩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还存在大量的优质乡村海滩资源未被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未来海滨旅游开发的重点。对旅游海滩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是海滩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国内外成熟的海滩质量评价体系侧重于滨海旅游的舒适性和服务完善性,比较适合于开发完善的城市旅游海滩,目前没有针对乡村旅游海滩资源的质量评价体系。本文结合了国内外海滩资源质量评价的研究方法,根据乡村海滩旅游海滩的独特性,从资源开发潜力、资源自然条件、海滩沉积动力特征及安全性3类评价因素19个评价因子,建立了乡村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海滩旅游资源质量分类体系。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利用该评价体系对雷州半岛沿岸18个乡村海滩进行了质量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该海滩质量评价体系可为乡村海滩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最后,分析指出在海滩质量评价体系中引入地形动力理论,对海滩裂流安全性因子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9.
深入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镇用地空间格局类型,探索土地城镇化多维和交互驱动机制,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糊聚类,从规模、形态和分布3个维度划分和定义粤港澳大湾区城镇用地空间格局类型,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度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多维变化驱动力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① 粤港澳大湾区城镇用地空间格局类型包括分形/复杂大面积型、分形小面积型、复杂小面积型、简单小面积型和散布型5种类型,城镇用地规模和形状复杂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2010年后用地规模趋于稳定,形态的规则性和紧凑性得到优化,分布集中。② 人口、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路网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镇用地面积和形态变化影响显著,核心城市对城市群发展的牵引作用在2000年后得以显现。2010—2020年各影响因子对城镇用地面积、分布和类型变化的作用差异有所减弱,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形状特征的影响力上升。③ 城镇用地面积特征变化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最为多样,表现有非线性增强、协同增强、单因子减弱和非线性减弱4种类型;对形状、分布和空间格局类型变化的影响力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核心城市牵引力、路网密度、河网密度与多数因子交互产生“1+1>2”的效果,反映出城市群核心区位、交通优势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强烈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