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0篇 |
免费 | 854篇 |
国内免费 | 5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0篇 |
大气科学 | 544篇 |
地球物理 | 554篇 |
地质学 | 1267篇 |
海洋学 | 575篇 |
天文学 | 77篇 |
综合类 | 148篇 |
自然地理 | 1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16篇 |
2012年 | 143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35篇 |
2008年 | 155篇 |
2007年 | 125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62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7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4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向阳坪铀矿床是近年在苗儿山地区发现的重要矿床,绿泥石化是向阳坪铀矿床重要的蚀变类型和找矿标志。本文对向阳坪矿床发现的铀-绿泥石型矿石的蚀变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结合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查明了绿泥石相关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获得了其化学定量分析结果,划分了绿泥石的种类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泥石性质及其对铀成矿的启示。结果显示,向阳坪铀矿床绿泥石可分为黑云母蚀变型、裂隙充填型、铀矿物相关型和黏土矿物吸附铁镁质转变型4种。铁硅协变图解表明向阳坪矿床主体为铁镁绿泥石,部分为蠕绿泥石,含少量的密绿泥石。据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绿泥石形成温度变化范围为190~265℃,平均239℃,属中低温热液蚀变,其形成机制包括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结晶2种。绿泥石化为铀成矿过程提供了所需的环境,促进了铀的活化、迁移并最终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32.
33.
34.
35.
36.
本文主要介绍了贵州省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 交换体系设计与建设。 相似文献
37.
本文分析了小秦岭成矿带金矿化不同矿化类型、石英脉型金矿化不同矿化阶段及不同金矿床类型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确立了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带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部"第二矿化段"存在的可能性,推断了金矿化的剥蚀深度及矿脉在深部的矿化特点,为金矿床的深部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与法国达西同时期的水力学者裘布依于1857年把达西德渗透定律应用到天然含水层中。得到了著名的裘布依微分方程。然而,它只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去解释地下水运动规律。这个理论方程式无法处理和解释地下水在天然水力坡度的作用下,进入抽水井降落漏斗影响范围内的天然径流量这个客观事实,其计算结果可信度低。本文提出了渗透系数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渗透系数等于井管抽水单位涌水量除以所利用含水层厚度。 相似文献
39.
在华北平原东部,选择典型地区(地调局衡水水文地质科学试验场),开展不同层位的抽水试验工作,在充分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揭示在抽水试验过程中不同层位、不同时间的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探索地下水垂向循环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划分为三种地下水类型,随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增加,水质逐渐变好,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减小,硬度降低,具有垂向分带性。第Ⅰ含水组为现代水,由大气降水补给,第Ⅱ、Ⅲ含水组为现代水与古水的混合水,水力联系密切,有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第Ⅳ、Ⅴ含水组为古水,水力联系不如前者密切,没有上部含水层发生越流补给;第Ⅲ、Ⅳ含水层没有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40.
裂隙-管道介质泉流域水文地质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认识岩溶泉流域的流量过程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以西南岩溶泉流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原型,建立了实验室尺度下的裂隙-管道介质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选取补给雨强、泉口直径、落水洞与开采井的位置作为影响因子,模拟了泉流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单次降水试验可以观测得到泉流量增加、平稳波动和衰减共三个阶段;同一泉口直径条件下,补给强度对泉流量衰减系数的影响极小,直径为3,4,5,7 mm的泉口直径对应的衰减系数分别为0.003 6,0.006 7,0.011 5,0.012 9,泉口直径与衰减系数呈近似对数关系;落水洞汇流水量占泉流量的比例远大于裂隙;2~3 mm是微小裂隙与较大裂隙的过渡区域,两种类型的介质泉流量过程差异明显;开采井分别位于泉口附近、模型中间位置和落水洞时,泉流量衰减系数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