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7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572篇
测绘学   304篇
大气科学   429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1093篇
海洋学   394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及金矿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的新认识。北东向构造是主褶皱造山期后叠加在北西西-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之上的构造系统,并控制成矿。区域金矿成矿受矿源层三叠系、多期构造叠加、岩浆热流体复合作用多种因素的控制。应重视北京向构造控制的矿体、矿化带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62.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6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入渗水分大部分滞留在包气带中,强烈地蒸发、蒸作用导致包气带中土壤水的氯离子浓度改变。氯离子示踪方法从质量守恒角度,通过比较土壤水分的氯离子浓度和降水输入的氯离子浓度大小,可以定量确定降水入渗量和降水入渗补给的历史变化过程。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应用较普遍的氯离子均衡法和氯离子累积法,并讨论了方法应用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4.
考虑入渗和蒸发影响的土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7  
陈守义 《岩土力学》1997,18(2):8-12,22
本研究建议的一种分析方法假定斜坡非饱和土体的水分运动参数及剪强度参数与饱和度的依赖关系均可根据实验或经验确定。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妥任意给定的入渗和蒸发边界条件下斜坡土体的瞬态含水率分布及与其相对应的瞬态抗剪强度参数分布。在此基础上瞬态斜坡安全因数即可通过常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求得。  相似文献   
65.
浙西北前陆褶皱冲断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是一套深水相浊积岩建造;区域构造环境初步分析表明浙西北地区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与二叠系协调变形,构造变形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1)和逆冲叠瓦扇为特征,由东南往西北构造变形样式依次出现复式冲褶席(multi-duplex)、背形堆垛(Antiformal stack)和叠瓦扇组合,其中褶皱样式依次出现大型紧闭平卧-斜卧褶皱、中尺度尖棱褶皱和具圆筒状转折端的开阔褶皱.断层变化则由断层面产状几乎水平的多重复杂冲褶席系到缓倾的顶板冲断层-底板冲断层组合样式到叠瓦扇冲断层,显示出构造变形强度自南东向北西递减的特点.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建造,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和逆断层组合为主.构造样式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强度向北西衰减的构造极性沉积-大地构造分析,均表明在(T_1-T_3)期间及随后的后构造变形作用中,浙西北持续地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66.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垂向运移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油田和独山子油田天然气具有明显的垂向运移特处,储层时代由老到新,埋藏由深变浅,天然气甲烷含量逐渐富集,碳同位素δ^13C1值渐趋变轻;成因研究表明,齐古天然气过成熟的煤型裂解气,独山子天然气成熟的煤型热解气,上述天然气均来自断裂下盘山前坳陷不同次凹的中下侏罗统煤导地层;天然气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为扩散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区地质条件对天然气的勘探方向和目标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67.
李刚 《河南气象》2004,(1):48-48
过去本站是用EL电接风向风速仪观测和记录风向风速的,近两年改成了EN风数据仪以后,不少测站都发现容易漏记飑线现象。经分析发现,EN风数据仪记录风向风速是每一个定时正点和非定时正点打印一次风向风速,同EL电接风向风速仪比较,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缺乏风向风速的连续记录,不能把风向风速随时问的变化完整地记录下来。当有飑线过境时,就很容易遗漏掉。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诀窍,飑线漏记现象还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8.
重点分析构造带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床的关系,认为该地区具有寻找层控及热液改造型铅锌矿的远景,并指明找矿方向,根据化探异常及矿点分布的规律,圈定了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69.
“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季节变化与黑白灾的关系”是吕发泰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的长期预报方法,当时以季节变化时间6月中旬为横轴,季节变化的强度0.5为纵轴,组成一个三要素点聚图,对应锡盟R中/11-2正距平覆盖率。第一象限为正,第二、四象限为负,第三象限个例太少难以判断。随着白灾分析与预报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0.
天山北麓玛纳斯河流域山问洼地位于低山丘陵区山前坳陷带的南部,该区褶皱、断裂、近NS向次级张性断裂与平移构造以及山间洼地的第四系沉积物发育.山区地表水流经该段入渗,加之南部中山区的侧向补给形成山间洼地地下水库.正确认识玛纳斯河流域山间洼地地下水库的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解决玛纳斯河流域季节性缺水及枯水年缺水有重要意义.笔应用构造及地表水由山区水站至山口渠首站实测流量损失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玛纳斯河流域山间洼地地下水库的形成及调蓄作用,并概算了补给量,为今后开发利用山间洼地地下水库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