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2篇 |
免费 | 103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3篇 |
大气科学 | 77篇 |
地球物理 | 91篇 |
地质学 | 264篇 |
海洋学 | 19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对宣德海域15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分、粒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岛礁区分布有8种沉积物类型,粒度组成以砂和砾为主,粉砂和黏土相对较少。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区可分为4类沉积区,Ⅰ区位于研究区中心地带,Ⅱ区位于岛礁附近海域,Ⅲ区主要位于环礁中心海域,Ⅳ区主要位于宣德环礁的礁盘外沿海域。粒径趋势分析显示,沉积物输运格局与研究区水动力条件吻合,并在七连屿海域形成汇聚区。 相似文献
932.
阿拉山口1957—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塔中气象站1996-2008年的气象数据分析、野外观测试验及理论计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近10a来的风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地表沙源平均粒径约为2.88φ(136μm),属于细砂、极细砂;年平均风速均在2.5m·s-1以下,近10a来呈整体下降趋势,风速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最大值出现在6—7月,风向与起沙风向以偏东风为主;2m高度的起沙风速约为4.1 m·s-1;年浮尘、扬沙日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年沙尘暴日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风蚀气候因子平均为28.3。 相似文献
93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云图样本修正与云类自动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云类样本的红外-可见光二维灰度空间投影,采用模糊聚类方法调整优化云类样本特征区域,消除采样误差。针对常规模糊C均值聚类(FCM)方法在处理上述问题时表现出的局限性,提出用样本特征均值替代FCM中随机初始中心的改进办法,既避免了常规FCM方法对初始中心敏感的缺陷,又可纠正其聚类结果对云类样本特征结构的歪曲。改进后的聚类结果既消除了采样误差,又保持了云类样本的基本特征属性。基于该判据的分类结果,可较为准确地分辨出陆地、水体、低云、中云、卷云、对流云和积雨云,分割判另9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934.
水体指数构建及其在复杂环境下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复杂环境下水体提取精度易受到低反射率地表影响的问题,本文以秦淮河流域为实验区,选用2015年10月12日ETM+影像,在水体、低反射率地表和其他地表纯净像元平均反射率基础上构建Multi-Band Water Index(MBWI)。搜集1985年—2016年已有的12种水体指数,选取南京、南宁和烟台地区3景影像中不同地表环境的6个测试点,采用基于K均值聚类的水体指数法提取水体后分析水体指数在复杂环境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MBWI以平均总体精度、Kappa系数、错分和漏提误差分别为98.62%、0.95、3.46%和3.74%,总体上较其他水体指数具有一定的优势;实验发现TCW(Tasseled Cap Wetness index)不能有效地消除山体阴影,TCW和AWEInsh(Automated Water Extraction Index with no shadow)误将白色高反射率建筑噪声分为水体,水体提取结果中均有低反射率非水体信息存在;水体在可见光而非水体在红外反射率较高,基于二者的差异及从绿到红外波段水体似呈递减现象构建的MBWI能有效的抑制低反射率噪声,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935.
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气温序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共30 a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气候整编资料,选取气象观测环境完全符合相关规定(A类)和不完全符合相关规定(B类)两类代表站,分别建立了气温序列和两者的气温差值序列,并对气温序列的气候平均值和气温差值序列的气候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将影响气温序列。与A类台站相比,B类台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平均值表现出一致偏高的特征,最低气温偏高最多;B类台站与A类台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均有显著增大的趋势,平均气温差值的增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36.
采用2007年5月大亚湾浮标定点航次采集的生物-光学数据, 分析了大亚湾水体后向散射比率的光谱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660nm处后向散射比率变化范围在0.0040—0.0245之间, 均值为0.0082±0.0032, 实测后向散射比率光谱波段间的相对变化不超过15%; 颗粒后向散射比率随着叶绿素a浓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 高叶绿素浓度显著对应较低的后向散射比率; 粒径是影响大亚湾水体后向散射比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水体中Junge粒级斜率的增大, 颗粒后向散射比率显著增大; 折射率的变化也对后向散射比率产生一定影响, 类似的水体粒径分布情况下, 浮游植物与非藻类物质相对贡献的变化将导致折射率的明显变化, 并将主导水体后向散射比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7.
938.
悬浮颗粒物及粒径是水质重要参数,研究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了解。利用2013年6月和2013年11月LISST-100观测数据,研究了黄、渤海区域悬浮物粒径和浓度的分布情况,浓度分布整体上近岸高远岸低,粒径分布呈现近岸细远岸粗的特征,季节分布特征明显。通过典型断面分析发现,悬浮物粒径和浓度随着水深变化明显,连续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对底层颗粒物的再悬浮作用显著,潮流对悬浮物的时空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水体衰减系数随着体积浓度变化明显。此外,还研究了悬浮颗粒物粒径Junge分布在黄、渤海区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39.
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