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3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520篇
测绘学   743篇
大气科学   1671篇
地球物理   604篇
地质学   926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223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4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3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南岛逐日太阳总辐射长期演变特征与关联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南岛太阳辐射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以海口(1961―2013 年)和三亚(1993―2013年)2 个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逐日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气温等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的长期演变特征,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了辐射变化的主要关联气象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3 年期间海口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21、0.004、0.038 MJ/m2,1993―2013 年三亚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8、-0.658、-0.714MJ/m2。海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呈波动趋势,全年、雨季日均太阳总辐射显著的“变暗期”分别出现在1975―1992、1975―1990 年;海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呈先降后升的趋势,1967―2003 年为下降期,2003 年之后呈现上升趋势,显著的“变暗期”为1995、1988―1989 年。1993 年以来,三亚全年、雨季、旱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都呈下降趋势,显著的“变暗期”分别出现在1999―2013(全年)、2000―2003 和2009―2011 年(雨季)、1996―2001 和2004―2013 年(旱季),突变年份分别为1997、1995、1995 年。三亚站点太阳辐射资源较海口站点丰富;日照时数与海口全年、雨季、旱季和三亚全年、雨季日均太阳总辐射变化关联度最强,而日平均气温则与三亚旱季日均总辐射变化关联度最强。  相似文献   
992.
黄水林 《气象科技》2001,29(1):63-64
1 问题的提出在地面观测工作中,要求值班员连续监视天气演变情况,经常巡视检查仪器设备。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观测记录的疑误现象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某些客观或主观原因,记录出现疑误情况仍有可能发生,尤其是蒸发、地温等变化大又无自记比较的项目更是时有发生。1997年10月24日庐山气象台蒸发记录出现超常偏大,日蒸发量达7.2mm,比正常情况大近10倍。对这一记录如何处理一时间在测报科引起了较大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这么大的蒸发量在庐山只有7月或8月才能出现,深秋10月不可能有,而且10月24日与前一天天气情况相差不大,但蒸发却相差近10倍,…  相似文献   
993.
The stability of the motion control system is one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of the control quality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The divergence of control,which the unstable system may be brought about,is fatal to the operation of AUV.The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PD and S-surface speed controllers based on the Lyapunov' s direct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After decoupling the six degree-of-freedom (DOF) motions of the AUV,the axial dynamic behavior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dition is deduced,in which the parameters selection within stability domain can guarantee the system asymptotically stabl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a tank and on the sea have successfully verified the algorithm reliability,which can be served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analyzing other AUV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相似文献   
994.
995.
部分地面要素历史基础气象资料质量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深入了解地面基础气象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资料质量,综合利用国家级和省级气象资料部门存储的1951—2009年247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气温、气压、水汽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7种要素信息化基础数据,检测并分析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存储的资料中均存在大量与实际观测数据不符的信息化问题,包括资料的替代问题、要素数据类似缺测问题以及数据录入错误等;还存在国家级和省级气象部门保存的基准基本站资料不一致现象,包括资料序列长短不同、对外服务时提供自动还是人工观测数据不一致、更正不同步造成的数据不同等。该文针对上述资料问题给出了详细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有必要在此次数据质量检测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有历史月报数据文件中的所有要素观测值进行彻底检测与更正。  相似文献   
996.
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方法在中国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潘玉玲  贺颢等 《地质通报》2003,22(2):135-139
简要地阐述了地面NMR方法的直接找水原理及特点,并以实例说明了新的找水方法巳在中国11个省区地下水探查中取得出明显成效。建议在提高NMR找水仪抗电磁干扰能力和加大勘探深度方面进行研究,提高新方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7.
岩溶地面塌陷是城市隐伏岩溶区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环境问题,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开展隐伏岩溶区地下空间结构探测技术方法研究可以有效指导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武汉市为例,分析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理,提出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和结构、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原生地质条件,也是隐伏岩溶区地下空间探测的特征因子。通过对比分析地质雷达、高密度电阻率法、浅层地震、微动、混合源面波、瞬变电磁法、孔间层析成像和地面核磁共振法等技术方法在武汉市隐伏岩溶区地下空间探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地质雷达适用于浅部土层扰动探测,小极距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混合源面波适宜于覆盖层的厚度和结构探测,浅层地震、微动和孔间层析成像适宜岩溶发育特征探测,地面核磁共振法可通过岩溶地下水的富水性辅助岩溶发育程度探测。  相似文献   
998.
郭献涛  黄腾  臧妻斌  李桂华 《岩土力学》2015,36(5):1421-1427
针对已有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TLS)技术实施变形测量的局限性,如变形提取的一维性及对小变形的不敏感性。提出了一个基于重复扫描数据实施滑坡变形监测的新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3个步骤:原始TLS数据的获取、TLS数据的总体配准以及基于子区域的变形计算。其核心是给出的一种三维表面匹配新算法(最小二乘2维图像匹配的泛化)。该方法可充分利用TLS数据的高冗余性,实现高精度的全三维变形测量,得到监测对象的位移量和旋转量,同时,在应用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性能。此外,利用该方法分析了一个滑坡变形监测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模拟试验的结果。该方法适用于变形监测,尤其是人员难以到达的面灾害监测领域。对促进变形监测从点测绘向形测绘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次个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本文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数据、CMORPH降水资料,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并结合中尺度天气模式WRF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2012年6月下旬青藏高原一次东移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机制以及与地面加热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高原中西部地面感热加热是高原低涡生成、发展和东移的主导因子。而东移的高原低涡通过加强偏北、偏南气流形成的辐合带,进而触发高原东部对流系统的生成。同时,高原对流系统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也加强了东移高原低涡的强度,这表明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除了适当的背景环流外,高原地面潜热通量能够增强中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积累能量,造成有利于对流降水的热力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1961~2017年青藏高原腹地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4个站(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夏季(6~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气候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并探讨了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总云量和地面水汽压的联系。结果表明:(1)1961~2017年该地区夏季气候出现了暖干化趋势。气温(相对湿度)显著升高(下降),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本世纪初气温(相对湿度)均发生了显著的突变。(2)该地区夏季气候因子间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密切关系:气温与相对湿度和降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降水与相对湿度为正相关。(3)该地区夏季气候因子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同期总云量和地面水汽变化有关。1961~2017年总云量持续减少是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变化不明显又造成了相对湿度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