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58篇
地球物理   321篇
地质学   1276篇
海洋学   14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物探与化探》2005,29(2):178-178
由北京北方波华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艾达天地岩土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SRS24工程勘察地震仪,具有多道瞬态面波、浅层工程地震、地震映象、地脉动、桩基质检等多种勘探与检测功能;是一种轻便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可在地矿、石油、化工、水电、交通、铁道、建筑、地震、煤田、冶金、核工业等领域的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工作中发挥作用,包括地质构造及矿产资源调查、工程场地基础勘察、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郑州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历年突出事故分布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NE-NE向和NW-NNW向构造叠加及滑动构造的挤压剪切作用对郑州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明显,该矿区以五指岭断层-樊寨断层一线为界,突出矿井和瓦斯矿井呈北西向分区分带性展布,大平、超化等突出矿井位于矿区南部构造复合地带,且突出点多分布在构造挤压剪切作用强烈区域。   相似文献   
104.
张羽光 《贵州地质》2016,33(3):220-224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动力现象,影响因素很多,根据六枝煤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的实际分析,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有:采掘深度、瓦斯应力、采掘集中应力、地质构造、顶底板围岩性质、煤的变质程度及煤层结构等。六枝煤矿区因地质构造而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次数最多、强度较大,因此,地质构造的影响因素最大。在今后加强地质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5.
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位于山西断陷带次级构造单元太原断陷盆地内,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复杂,城际铁路沿线跨越多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并穿过榆次地裂缝发育地带及砂土液化区域,这些地质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的前期勘测选线。本文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浅层地震勘探等方面对穿越城际铁路的三条活动断裂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查明断裂错动对城际铁路的影响。结合前人对榆次地裂缝的研究成果,对城际铁路附近的地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验证,以查明榆次地裂缝对城际铁路的影响。通过在城际铁路车站及车辆段布置地质钻孔,进行标贯试验、剪切波速测试,以查明城际铁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对沿线车站及车辆段场地进行液化判定及场地类别判定。针对城际铁路沿线存在的上述地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议,对城际铁路前期勘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地震-电成像联合探测试验——以淄博市活断层探测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浅部活断层探测中,地震和电成像是2种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它们既可独立开展工作,也可在地质构造复杂地段进行联合探测,以更合理地解释探测区域的地质构造。文中利用电阻率和地震纵波速度之间的简单关系,进行了地震-电成像联合反演的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通过参考电成像图像的电阻率分布,可获得合理的准二维地震波叠加速度模型,最终获得探测区域合理的地震时/深剖面,深化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和提供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7.
长乐-东山构造-岩浆带中北段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童春 《福建地质》2007,26(1):12-19
从复杂的构造变形中甄别出岩浆岩的塑性流动变形,与韧性和脆-韧性变形区别,力争还原长乐—泉州沿海一带地质构造的真实面目,并探讨了该带的活动时间和构造属性。另外还对该带长期争论的澳角群进行了初步的分解,锆石SHRIMP测年数据也反映了平潭南务里一带变质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8.
石海明  陈平  马海军 《高原地震》2007,19(2):78-79,41
我国西部的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自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7次8级以上大震,均分布在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大陆地区有90%的6.5级以上强震发生在西部,现今强震活动依然活跃。西部地区60%的大中以上城市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反应谱最大加速度值为0.15g。在这种地质构造条件下,其地震破坏程度也是非常严重的。由此决定了防震减灾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9.
北京防震历史经验与汶川地震灾后城镇选址重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5.12汶川8.0级地震使灾区蒙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的灾害与灾区地质构造有极强的空间相关性。灾区地震历史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格局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重灾区灾后重建城镇选址宜多学科联合谨慎规划。康熙18年(1679年)的北京平谷-三河8.0级地震与5.12汶川地震惨烈程度相近,北京地质构造研究与地震时空格局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防震规划历史经验值得5.12地震灾区在重建与今后发展中借鉴。  相似文献   
110.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全县辖8镇11乡,353个行政村,37万人,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组成。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和秦岭地槽衔接地带,区域性深大断裂从我县腹地穿过,属地质灾害多发区。目前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99处,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主要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4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