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64篇 |
免费 | 2434篇 |
国内免费 | 9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20篇 |
大气科学 | 1432篇 |
地球物理 | 2614篇 |
地质学 | 3202篇 |
海洋学 | 744篇 |
天文学 | 41篇 |
综合类 | 1249篇 |
自然地理 | 7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323篇 |
2023年 | 519篇 |
2022年 | 590篇 |
2021年 | 684篇 |
2020年 | 538篇 |
2019年 | 546篇 |
2018年 | 417篇 |
2017年 | 490篇 |
2016年 | 456篇 |
2015年 | 494篇 |
2014年 | 751篇 |
2013年 | 537篇 |
2012年 | 670篇 |
2011年 | 611篇 |
2010年 | 604篇 |
2009年 | 648篇 |
2008年 | 577篇 |
2007年 | 505篇 |
2006年 | 489篇 |
2005年 | 436篇 |
2004年 | 407篇 |
2003年 | 334篇 |
2002年 | 319篇 |
2001年 | 283篇 |
2000年 | 240篇 |
1999年 | 178篇 |
1998年 | 164篇 |
1997年 | 172篇 |
1996年 | 168篇 |
1995年 | 138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26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101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7篇 |
1965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43.
44.
45.
Historical surface drifter observa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are used to study the near-surface structure, variability, and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A strong, nearly zonal ACC combined with complex fronts dominates the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Southern Ocean. Standard variance ellipse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Agulhas Return Current and the East Australian Warm Current are stable supplements of the near-surface ACC, and that the anticyclonic gyre formed by the Brazil warm current and the Malvinas cold current is stable throughout the year. During austral winter, the current velocity increases because of the enhanced westerly wind. Aroused by the meridional motion of the ACC, the meridional velocity shows greater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zonal velocity does over the core current. Additionally, the ACC exhibits an eastward declining trend in the core current velocity from southern Afric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 are also argu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suggests that the mean kinetic energy (MKE), eddy kinetic energy (EKE), and are strong over the core currents of the ACC. However, in contrast, EKE/MKE suggests there is much less (more) eddy dissipation in regions with strong (weak) energy distribution. Both meridional and zonal energy variations are studied to illustrate additional details of the ACC energy characteristics. Generally, all the energy forms except EKE/MKE present west-east reducing trend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velocity statistics. Eddy dissipation has a much greater effect on MK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Ocean. 相似文献
46.
《中国科学D辑》2008,(Z1)
时移地震属性表征油藏参数动态变化机理研究是有效区分不同油藏参数变化,进行时移地震解释的理论基础,是时移地震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从疏松砂岩油藏岩石物理研究出发,计算得到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压力变化引起纵、横波速度变化的明显差异.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解耦后的地震波动方程模型模拟,分析证明不同偏移距地震振幅对含油饱和度变化响应规律存在差异,分析得到油藏有效压力和含油饱和度变化时P-P反射波和P-S转换波叠前地震属性差异特征,对比分析了油藏有效压力和含油饱和度变化时的P-P反射波和P-S转换波AVO(Amplitude Versus Of fset,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属性变化规律和差异特征.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叠前时移地震信息(叠前地震属性和地震AVO信息)区分不同油藏参数动态变化的可行性和在有效提高时移地震资料解释精度方面的潜力.同时,研究也表明针对目标油田深入理解油藏参数变化的时移地震响应机理对制定有效的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7.
以长湖申线(浙江段)航道扩建工程湖州枢纽改建工程为背景,介绍了船闸改建基坑施工的工程概况和监测点的布置,并通过收集现场监测数据,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了控制楼楼顶位移、上下游翼墙位移、控制楼裂缝宽度变化、老闸墩位移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控制楼楼顶坐标变化不大,均在控制值之内,控制楼总体结构稳定。(2)由于受现场条件的影响,上、下游翼墙在开挖过程不便于设置支撑,上、下游翼墙的位移变化量相对较大,对控制楼影响较大的施工过程结束后,上、下游翼墙的变形基本稳定。(3)楼梯间东北角处的裂缝宽度在基坑排水、钢板桩打设及基坑开挖过程中增长较快,对控制楼影响较大的施工过程结束后,楼梯间东北角的裂缝基本稳定。(4)老闸墩在施工期间整体变形较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8.
基于集水区的尺度下,利用几种相关指标,以生物性与非生物性作一区隔,并进一步与生态工法施工准则加以结合,建立了一评估的方法论,探讨了工法施工之成效性。建立长期的河川水质监测计划,以了解在施工前、中及施工后的水质变动情形,避免工程对河川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态工法在指标的选择上应包含不同尺度的考量,以河川流域管理之完整性为主,藉由多样化的评估指标,提供决策者在拟定计划时能参考运用;另一方面也需运用生物指标的监测,提供具生态考量之工程规划参数,使工程施工能兼顾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9.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波对沿线建筑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适用于高速铁路线路周边建筑结构的振动评价方法具有重要工程意义。首先,基于萨道夫斯基公式与简谐激励作用下建筑结构响应的原理,建立了等效质点峰值振动速度(peak particle vibration velocity,简称PPV)计算式;随后,开展现场土体监测试验,分析了振动信号质点峰值振动速度的衰减特征,并通过小波包变换分析振动信号的频带能量特征,理论计算得出了等效PPV;最后,以现有交通振动作用下建筑容许振动值为评价标准,进行高速铁路线路周边建筑结构的振动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除局部放大程度显著的位置外,高架桥桥墩地基中高铁振动波质点峰值振动速度衰减公式对实际质点峰值振动速度的整体拟合结果较好;基于等效PPV的振动评价方法发现,在振源距45 m处,G924次列车的0~10 Hz等效PPV值大于1 mm/s,超过了振动敏感和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振动容许值;与现有振动评价相比,等效PPV的振动评价方法具有振动敏感性大、可针对特定建筑结构进行振动控制、可在高铁线路周边建筑选址前进行振动评价等优点。 相似文献
50.
西安地铁施工诱发地表沉降及对城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背景,利用3种预测公式对实测地表沉降值进行拟合,得到了沉降槽形态参数。利用拟合参数,借鉴“刚度修正法”原理对地铁下穿城墙施工诱发其基础的沉降进行预测,并建立城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城墙所能承受的极限变形能力和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eck公式能较好地描述地表沉降特征;考虑后期蠕变和固结作用,盾构施工所诱发的城墙基础最大沉降量不得超过20 mm,期望对后期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及其对建筑物的响应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