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10篇 |
免费 | 5073篇 |
国内免费 | 28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250篇 |
大气科学 | 1049篇 |
地球物理 | 3225篇 |
地质学 | 10819篇 |
海洋学 | 1302篇 |
天文学 | 924篇 |
综合类 | 2523篇 |
自然地理 | 62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589篇 |
2023年 | 981篇 |
2022年 | 1297篇 |
2021年 | 1450篇 |
2020年 | 1206篇 |
2019年 | 1261篇 |
2018年 | 819篇 |
2017年 | 925篇 |
2016年 | 1005篇 |
2015年 | 1107篇 |
2014年 | 1805篇 |
2013年 | 1293篇 |
2012年 | 1602篇 |
2011年 | 1546篇 |
2010年 | 1413篇 |
2009年 | 1492篇 |
2008年 | 1400篇 |
2007年 | 1231篇 |
2006年 | 1123篇 |
2005年 | 1102篇 |
2004年 | 904篇 |
2003年 | 851篇 |
2002年 | 789篇 |
2001年 | 632篇 |
2000年 | 520篇 |
1999年 | 440篇 |
1998年 | 417篇 |
1997年 | 438篇 |
1996年 | 377篇 |
1995年 | 387篇 |
1994年 | 354篇 |
1993年 | 334篇 |
1992年 | 317篇 |
1991年 | 211篇 |
1990年 | 185篇 |
1989年 | 169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22篇 |
1978年 | 10篇 |
1974年 | 11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其中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远岸和近岸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分区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72.
973.
借助于Rock -Eval生油岩评价仪、色谱 -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及其转化率、热解参数、饱和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有机岩石学特征和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 )侏罗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多数样品属中等~好的生油岩范畴。 (2 )有机质类型多为Ⅲ型,少数为Ⅰ型和Ⅱ型。 (3)有机质处于低熟 -成熟阶段。 (4)烃源岩多为来源于高等植物的滨浅湖相和沼泽相沉积,具有煤系烃源岩的特点。 (5 )部分地区的生烃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74.
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致分为创业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该区磁场强度一般为±200 nT,局部达到±500 nT以上,呈NE、NNE向作带状分布,局部异常走向不一,类型多变。空间和布格重力异常总体走向为NE向,陆区以负异常为主,海区主要表现为正异常,空间重力异常值总体上为-45~+100 mGal,局部异常值可达+200 mGal以上;布格重力异常极小值为-140 mGal,极大值可达+440 mGal,局部地区分布高值异常圈闭。根据重、磁异常的幅值高低、形态展布和区域变化等特征,将重、磁异常各自划分为华北-渤海异常区、山东半岛-北黄海异常区等9个异常区,重磁场特征充分展示了中国东部海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75.
在卫星海洋遥感中,云作为海气耦合系统最重要的调节器之一,其检测结果对海洋上空云微物理特性的反演精度有较大影响。因此,快速而准确识别海洋上空的云像元是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PARASOL (Polarization and Anisotropy of Reflectances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coupled with Observations from a Lidar)卫星搭载的POLDER3载荷遥感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改进的海洋上空云检测方法。首先剔除海洋耀光;接着利用有云与晴空区近红外反射率差异检验识别有云像元,并利用偏振反射率检验进一步识别低反射率的云像元;然后利用近红外与可见光反射率比值检验识别晴空像元;最后建立多角度云检测结果空间融合规则,重新标记有云、晴空和未定像元。以印度洋海区为例进行实验分析,将云检测结果与Buriez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检测精度基本相当,而有云像元的识别速度却平均提高约3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检测出海洋上空的云像元,满足业务化数据处理的高精度及时效性要求,为后续云微物理特性反演提供可靠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976.
分析了目前遥感影像的统计分类、神经网络分类及基于符号知识的逻辑推理分类方法的优缺点.以GIS为平台,构建了多源空间数据库,将数据挖掘的思想和方法引入遥感影像分类中,提出了面向分类规则挖掘的遥感影像分类框架.针对遥感光谱数据及其他空间数据的特点,定义了连续属性样本分类概念和分割点评价指标,提出了一种新的连续属性样本分类规则挖掘算法.选择一个试验区,采用该算法分别对遥感光谱数据、遥感光谱和DEM数据相结合的数据进行分类规则挖掘、遥感影像分类和分类精度比较.结果表明:(1)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2)加入DEM等与分类相关的其他空间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分类精度.通过挖掘分类规则进行遥感影像分类,扩展了基于知识的逻辑推理分类方法中知识获取渠道,提高了分类规则获取的智能化程度.新的连续属性样本分类规则挖掘算法,扩展了归纳学习算法对连续属性样本分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77.
地球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各圈层(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冰雪圈、固体地球)尤其是人类活动等任何组成成份的变化,都会引起地球系统的变化。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科学挑战之一是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复杂变化的地球系统,认识地球系统如何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认识地球系统未来变化趋势及如何提高对全球变化的适应能力。卫星独特的全球覆盖和日尺度的观测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所能探测到的多时空尺度上的物理动力过程,在全球范围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挑战具有重要作用,揭开了地球系统多学科交叉的新纪元。以地球系统的视野,抓住驱动地球系统的关键循环过程(如能量、水、生物化学循环),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趋势。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研究需要长期稳定、准确性较高的卫星观测数据,以水循环为例,卫星遥感具备获取全球范围水循环关键参数能力,但是系统性综合观测能力不足,整体精确性受到综合化的可靠空间数据集的限制。目前中国正在积极研制发展新型水循环卫星WCOM(Water Cycle Observation Misssion),并寄希望以此为核心传感器发起全球分布式水循环观测星座系统,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水循环观测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面的话语权与领先能力。 相似文献
978.
文章以关西沟矿区为试验区(矿区西部为已知矿带),对全矿区进行了1:1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通过对元素迁移过程的主要因素分析和产在同一地形类的多基元景观的共生组合分析,编制出组合元素组,计算θ函数值,利用θ函数值圈定异常,作为判断矿致异常和非矿异常的依据。布设了5条岩石剖面,以进行异殿堂检查,除西部异常带与已知矿化带对应外,在中部发现了铅异常带,在东部发现了铜异常带,进一步证实了应用θ函数处理数据的方法可获得用以指导找矿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79.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