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525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327篇
地球物理   367篇
地质学   1659篇
海洋学   255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193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甲烷柱浓度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卫星反演的数据产品,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浓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浓度由2011年的1817×10?9增长至2018年的1875×10?9,高于东三省、华北平原和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平均年增长量为8.2×10?9 a?1。各省年际增长幅度略有差异,纬度偏低的江西、湖南和浙江三省大气CH4浓度高且增长量偏大,纬度偏高的湖北、安徽和江苏三省大气CH4浓度略低且增长量偏小。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呈现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峰值出现在9月,安徽、江苏峰值出现在8月。垂直方向上长江中下游六省CH4浓度随气压降低,浓度逐渐减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近地面层GOSAT反演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高层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AIRS反演的大气CH4浓度空间分布上北高南低,与GOSAT反演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AIRS主要反映了对流层中层大气状况而GOSAT更多的反映了近地面层大气CH4的变化。其垂直方向上呈现高度越高,浓度越低,不同高度上秋季浓度均最高。  相似文献   
102.
原平大营地热探采结合深井完钻井深3088 m,为探明494~3088 m变质岩地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和水源补给情况,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划分4个抽水试验段,且试验后需要恢复目的含水层。根据“一孔同径分层止水”原则,设计了管内止水托盘止水、管外止水伞止水的新型同径分层止水工艺。该工艺简化了井身结构,避免了管外投粘土球、注水泥等堵塞含水层的情况。现场实施表明,该工艺止水效果完全满足水文地质抽水试验要求,可为同类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3.
郝世俊  殷新胜  方俊 《探矿工程》2021,48(S1):173-180
碎软煤层在我国煤矿区分布广泛,具有瓦斯含量高、压力大、渗透率低等特征,在碎软煤层中钻进存在喷孔、塌孔、排渣不畅等问题,导致碎软煤层钻进困难、孔内事故频发,进而影响成孔深度和成孔率,造成瓦斯治理盲区;尤其是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碎软煤层瓦斯抽采孔工作量和成孔难度不断增大。针对碎软煤层瓦斯抽采对钻孔施工需求,研究开发了高转速螺旋钻进工艺、中风压空气钻进工艺、气体定向钻进工艺等实用、经济的碎软煤层高效钻进技术,破解了碎软煤层钻孔排渣护孔、轨迹控制和高效成孔等方面难题,实现了碎软煤层钻孔在服役周期内的长效利用,相关技术在安徽、贵州、山西等地区成功推广应用,达到高效、精准抽采的目的,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4.
基于2001-2015年黑龙江省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数据,对地区GDP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检验呈现倒U型,预期2019年达到理论拐点;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得到4个减排路径的年平均减排效果顺序依次为单位GDP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经济结构调整、人均GDP增长、贸易结构变化;减排路径对应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冲击效果分别为波动性增排、收敛性减排、发散性减排、转变的排放作用;推动黑龙江省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顺序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量、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05.
运用气体示踪进行土洞型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气体在不同形状、规模的土体孔隙、裂缝和土洞中的运移规律研究,分析气体特征值与土体变形破坏的关系,进而间接判断土洞的发育情况,实现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本文以广州市金沙洲岩溶塌陷区为例,通过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再现了土洞发育、形成到地面塌陷的全过程.运用气...  相似文献   
106.
徐坤  常钰斌 《地下水》2022,(1):147-148+177
大地电磁测深法(AMT)作为一种传统的频率域测深法,在地热调查中应用广泛。本文基于大地电磁测深和静电α卡测量两种物探手段,对陕北某工区进行地热勘查研究,基于大地电磁测深资料,以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裂隙地热水为重点,通过反演地电模型,结合地质、物性等资料,推测地层的空间展布形态、构造特征以及富水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勘查区地层在横向上的展布比较平稳,地质构造较简单,电性层分布情况较明显。推断测区有两层含水层,上层为侏罗系地层含水层,取水深度约为200 m;下层为三叠系地层含水层,埋深在1 000~1 800 m左右,可作为取用地下水的主要层位。利用勘查成果可在测区拟定钻孔深度为1 800 m,确定合理取水段为上层侏罗系含水层和下层三叠系含水层。研究结论证明大地电磁测深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勘查效果。  相似文献   
107.
陈建峰 《地下水》2022,(1):82-84
以山西乡宁县十里铺地区为研究区,为对区域地热资源进行勘查评价,通过布设的孔深为2 008.87 m的K1勘探孔对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充分收集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勘查区地热资源特征进行评价,并对地热资源量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认为:勘查区地热资源属于低温温热水资源,地热井出水温度为41℃,地热田单井年可采热水量3.03×105 m3,可利用热量33.62×106 MJ,勘查区储存热量为1.695 5×1012 MJ,地热田规模属中型,地热开发利用属经济较适宜型。研究结论可为十里铺一带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李秀丽 《地下水》2022,(3):37-40
地热资源已成为现阶段重要的绿色能源之一,研究区鲁山碱厂地热田位于车村—下汤深大裂带与南部的二郎庙—温汤庙裂带及水磨庄—栗村断裂之间。受到北西和北东向次级断裂带的影响,在次级两断裂的交汇处原有温泉出露,呈泉群形式产出。研究区热1井,水温50℃,涌水量95.8 m3/h,地热流体属于氟—硅复合型理疗热矿水。属于对流型地热,热储类型为带状热储,热储层由熊耳群安山玢岩组成,属断裂带裂隙承压水。研究区1 000 m深度内,热储中地热资源量7.37×1017 J,储存热水量7.10×108 m3。地热流体可开采量8.76×105 m3/a的,产能4.12 MW,为小型低温地热田。通过研究该地热区的地热资源特征开发利用情况,对鲁山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9.
黄旭  沈传波  杜利  魏广仁  罗璐  唐果 《现代地质》2021,35(4):997-1008
为探究华北平原的岩溶热储分布规律,以及如何高效开发利用献县凸起和阜城凹陷地热田的地热资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已有地热井的测井、地震、水化学等资料,分析了岩溶热储分布规律以及献县凸起和阜城凹陷地热田的四大要素即"源、储、通、盖"等地热地质条件,建立了地热田概念模型,并精细评价了地热资源量.研究表明地热田是形成于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110.
干热岩开采时,往往需要借助于压裂手段对储层改造形成换热通道,因此,热储裂隙中的对流换热过程对干热岩采热有重要影响.借助于巴西劈裂试验得到粗糙单裂隙,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裂隙面得到裂隙的点云数据,经处理之后导入至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二维粗糙单裂隙对流换热模型,分析其对流换热特性并开展Morris全局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出口温度和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随粗糙度增加而增加.局部对流换热系数与裂隙起伏度和波动程度呈强相关性,局部粗糙度较高,换热效率可有效得到提高.在裂隙开度较大(大于40μm)或初始流速较高(大于50 mm/s)时,平均和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在粗糙度越高时增幅越明显.体积流速与裂隙起伏度有强相关性,起伏度越大的位置对应体积流速越大.压力差随着粗糙度的增大而平缓增加.裂隙开度、初始流速、流体比热容和岩石热导率是花岗岩粗糙单裂隙对流换热过程中的灵敏参数,这些参数对模型的换热效率影响较大,并且与其他参数的相互作用也越强.该研究能够揭示流体在粗糙裂隙中的换热特征,并且找到影响对流换热的主控因素,为增强型地热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