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2篇
  免费   2204篇
  国内免费   2989篇
测绘学   519篇
大气科学   761篇
地球物理   4382篇
地质学   8238篇
海洋学   881篇
天文学   345篇
综合类   1669篇
自然地理   1300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461篇
  2020年   409篇
  2019年   433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954篇
  2013年   747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731篇
  2010年   679篇
  2009年   800篇
  2008年   771篇
  2007年   656篇
  2006年   630篇
  2005年   697篇
  2004年   522篇
  2003年   688篇
  2002年   637篇
  2001年   698篇
  2000年   461篇
  1999年   468篇
  1998年   463篇
  1997年   444篇
  1996年   404篇
  1995年   356篇
  1994年   336篇
  1993年   272篇
  1992年   326篇
  1991年   277篇
  1990年   198篇
  1989年   203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稀土元素(REE)作为"三稀资源"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世界稀土的主要来源.成矿碳酸岩的岩浆演化以及稀土元素的富集和分异机理一直是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对碳酸岩的岩浆起源、岩浆演化过程中稀土元素富集与分异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但仍存在较多的争议,限制了碳酸岩型稀土元素成矿理论的发展及国内外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文章重点对稀土成矿碳酸岩的起源、岩浆演化过程及在此过程中REE的富集与分异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调研和评述,同时,基于笔者在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床前期的研究工作和最新发现,认为碳酸岩中普遍存在矿物学分带,它是岩浆演化过程的最佳记录,是不同成分矿物结晶分异作用的体现.对牦牛坪稀土矿床碳酸岩的矿物学分带特征及其中的熔体、熔流体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初步描述与探讨,以期为研究碳酸岩的岩浆演化、岩浆-流体转化过程及稀土元素的富集与分异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促使对稀土碳酸岩矿物学分带及其对REE富集与分异的研究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72.
海盗战术     
“盗亦有道”,在海盗活动产生以来的数千年时间里,海盗战术不断发展。从计划到实施,海盗形成了独特的作战方式。战前准备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每一个海盗组织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间谍”,他们负责收集猎物的蛛丝马迹,并把它们完整地传达给海盗首领。海盗首领们会组织人员对这些情报进行分析,绝不会放过任伺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973.
长江口地区地面沉降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变形、活动断裂和地球物理的综合分析表明,菲律宾洋壳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导致的地幔对流是控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作用的主导因素,是长江口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由于地幔对流和青藏高原挤压共同作用导致的地壳热流值的差异则是长江口地区西部隆升、东部沉降且向东沉降速率增大的直接驱动力。预测未来长江口地区的基岩沉降范围将以>10cm/a的速率向西扩大,沉降速率将呈明显加速趋势,40000a之内上海市可能被海水淹没,但板块构造演化的“渐变”特征决定其对当地未来的人类活动不会造成显著影响。根据“地壳均衡理论”,建议在长江口南西部(浙江省北东部)的丘陵山区加大重力载荷如加快城市化进程或人工造山以减小和控制上海地区的沉降。  相似文献   
974.
冀北赤城红旗营子群中变质橄榄岩呈透镜状或团块状产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岩石类型为强烈蛇纹石化的方辉橄榄岩,具粒状变晶结构或鬣刺结构,变质橄榄岩富ω(MgO)(37.49%~38.91%),贫ω(CaO)(0.12%~1.17%),ω(Al2O3)(0.54%~1.54%)和ω(FeO*)(5.51%~9.06%),ω(TiO2)介于0.01%~0.04%之间,REE含量低于原始地幔,过渡金属元素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配分型式,在Ti和Cu处形成明显的负异常谷.上述特征表明变质橄榄岩相当于SSZ型地幔橄榄岩,可能来自于消减带之下的上地幔,属于部分熔融程度很高的亏损地幔岩,因构造侵位而分布于红旗营子群之中,部分岩块则经历了俯冲-消减作用而形成鬣刺结构.  相似文献   
975.
龚婷婷  高冰  吉子晨  曹慧宇  张蕴灵 《地理科学》2022,42(10):1848-1856
基于MODIS温度数据,采用TTOP模型和Stefan公式模拟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冻土分布并计算了活动层厚度,并与地面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03—2019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为1.01×106 km2;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区域平均值为1.79 m, 活动层厚度区域平均的变化率为3.67 cm/10a,且草甸地区的变化率明显大于草原地区,5100~5300 m高程带的活动层厚度变化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976.
从区域环境到矿化阶段的系统论述,其用意是强调区域环境的深部构造热作用是成矿的热动力基础,多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晕)叠置区是成矿区的标志。火山-岩浆演化是热源的积累.先钼后铀的矿化作用基础,碱性流体交代蚀变和氢交代铀富集成矿等综合因素决定了居隆庵是一个具有较大潜力的铀资源地段。  相似文献   
977.
李邵辉 《湖南地质》2009,(12):64-65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人民法院认定地质灾害治理、赔偿责任时,应实行因果关系推定,人为活动方负责对灾害成因予以举证。在推定人为活动与灾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前提下,活动方不举证或者所举证据不能否定这种因果关系,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地质灾害受害人、受威胁人及上述两机关均不须组织开展灾害成因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978.
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盆地构造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城市活断层探测的研究资料,重新确认了福州、泉州和漳州盆地的断层组合与第四纪沉积。研究区内晚更新世“福州海侵”产生的炭质淤泥沉积现代高程的分析对比表明,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地壳发生不均匀隆升,而这些盆地相对于研究区内其他地区发生沉降。断层的静态位错理论研究认为,正断层深部活动引发地表的沉降,该区断裂的深部正断层活动是盆地沉降的重要因素。盆地的发展演化可划分为晚更新世以前的断陷阶段,和其间或其后的拗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979.
青藏高原分布有羌塘—囊谦—滇西和冈底斯两条新生代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带。羌塘—囊谦—滇西超钾质岩浆活动的峰值时间为40~30Ma,主体岩石具有Ⅰ型超钾质岩的高MgO和低CaO、Al2O3含量特征;30~24Ma期间羌塘中、西部出现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主体岩石以贫SiO2、高CaO、Al2O3和低MgO/CaO为特征。冈底斯新生代超钾质火山岩也显示I型超钾质岩的高MgO和低CaO、Al2O3含量特征,其形成时间为25~12Ma。综合超钾质岩石的实验资料,可知区内I型超钾质岩的源区以富硅、富钾流(熔)体交代形成的金云母方辉橄榄岩为主;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源区则以斜辉橄榄岩地幔为主。囊谦—滇西Ⅰ型超钾质岩带空间上严格受红河走滑构造带所控制,40~28Ma出现I型超钾质岩浆活动,16Ma转变为OIB型钾质火山岩。岩浆源区从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演变,暗示大型走滑断裂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减薄和软流圈上涌是导致交代岩石圈地幔金云母分解熔融产生区内I型超钾质岩浆的主控因素。羌塘中部35~34Ma有软流圈来源为主的钠质碱性玄武岩岩浆的喷发,30~24Ma转变为以岩石圈地幔为主要来源的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岩浆源区从软流圈向岩石圈迁移,指示软流圈上涌伴随的富CO2流(熔)体活动是导致古交代岩石圈地幔升温熔融产生Ⅲ型钾质-超钾质岩浆的主控因素,软流圈上涌可能是俯冲板片断离或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0.
南海的形成揭示了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的复杂模式,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基底岩石和深海盆沉积层的精确年代数据还很缺乏,这使得对南海张裂年代的估计存在很大的误差,对张裂机制和历史的各种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只有对南海的张裂过程有了精确地分析与刻画,才能更好地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印支块体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而向东南挤出、青藏高原隆升中可能起到的作用.2009年正式提交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建议书735-Full建议在南海深海盆内的4个站位上实施钻探.这4个站位分布在南海盆地4个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上(南海东北部、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这样的站位设计会确保完成本建议书的整体研究目标,即揭示南海的张裂历史和它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位于南海盆地最东北部的站位有助于确定该区域地壳的属性和验证古南海是否存在,位于西北次海盆的站住可能会提供南海的最早张裂年代,另外2个分别位于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站位将重点确定2个次海盆的绝对年龄、基底矿物成分与磁化率以及2个次海盆的相对张裂次序.这些站位的水深大约在2 910~4 400 m,钻探深度预计到海底以下大约700~2 200 m,总的钻透深度为5 959 m,其中5 359 m穿透沉积层,另外600 m或400 m钻入基底.所有这些站位的位置是由已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所确定,目前计划收集更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以满足IODP对井位调查数据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