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69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52篇
地质学   1662篇
海洋学   11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石林  解广轰 《岩石学报》1997,13(4):488-498
利用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资料,得出了南极罗斯岛及泰勒谷地区火山岩来自于上地幔,五个地区火山岩具有相同的源区。岩石具有大洋岛屿玄武岩(OIB)的特征。来自地幔的火山喷发的岩浆未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地幔源区是具有高μ(=206Pb/204Pb)比值的地幔组分HIMU与亏损地幔组分DMM混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HIMU组分为主,原生岩浆由具HIMU组分特征的深部地幔柱与浅部的DMM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72.
经研究,华北克拉通古地幔以含石榴石的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及纯橄榄岩为主.地幔交代作用强烈,岩石富集不相容元素,明显高于南非及西澳克拉通者.扬子克拉通古地幔主元素亏损程度差,交代作用较弱,岩石为石榴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秦岭造山带壳、幔交界带的岩石类型复杂,包括蛇纹石化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蛇纹岩)、石榴石辉石岩、榴闪岩、变辉长岩及变玄武岩等.蛇纹岩遭受强的塑性流变,剪切变形结构发育.与克拉通相比,地幔交代作用很弱.3个地幔域的古地温状态有差异,秦岭造山带最高,扬子克拉通居中,华北克拉通最低.上述结果表明,两克拉通的古地幔特征相差显著,暗示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交代作用可能发生在1700Ma以前和1100~500Ma,后者强于前者.造山带地幔的剪切变形明显强于克拉通地幔  相似文献   
73.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坳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线在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相似文献   
74.
联合古陆演化周期中超大型含煤及含油气盆地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联合古陆———Pangea的拼合与裂解反映了地球系统内部的巨大变革,这一过程根本上改变了浅部圈层的构造和环境。地史上超大型含煤盆地及含油气盆地与Pangea的演化周期密切相关。在石炭纪及二叠纪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超大型聚煤盆地;晚侏罗世Pangea开始裂解,出现全球性裂陷作用期,大西洋张开,许多与裂陷有关的大型叠合盆地形成。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十余个与晚侏罗世烃源岩有关的巨型含油气系统。上述情况表明Pangea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对能源资源聚集极为有利的古构造、古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75.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幔流体作为一种重要成矿介质在某些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根据目前地幔流体研究的某些成果,介绍了地幔流体可能与成矿的方式和成矿机制,并举例说明地幔流体与超大型,大型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76.
大别山沙村中生代A型花岗岩和基性岩的源区演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A型花岗岩的成因虽存在不同的认识模式,但对大别山沙村A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物质源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含有古老地壳信息。结合被侵入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推测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性质与下扬子地幔相似。花岗岩中锆石SHRIMP法U-Pb年龄为119.0±3.2Ma,说明其岩浆侵位于早白垩世,与邻近的基性岩侵位时间相近但稍晚。在三叠纪因大陆俯冲碰撞增厚的岩石圈在早白垩世被拉张减薄,含有古老地壳成分的扬子陆下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不同成分的碰撞后岩浆岩。其中部分基性岩浆分异结晶成为辉长岩,而A型花岗岩可能是同一地幔源区物质小比例部分熔融后分异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77.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和岩浆岩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研究印支期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形成与地幔差速环流的基础上,系统综合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基底构造对断裂构造的控制,深层构造对隆凹与断陷盆地的制约,伸展构造在陆内及陆缘外的表现,岩浆岩带的时空分布及展布特点等规律,依据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格局与岩浆岩带在时空分布上的宽阔性、方向性、迁移性、分带性,特别是深层构造对浅层断裂构造、伸展构造的制约,以及岩浆岩带、隆起与盆地等自西向东迁移特点,提出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强大地幔东向差速环流有关。  相似文献   
78.
碳酸岩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出露相对较少的幔源岩石,其中Sr与Nd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统计了世界上主要碳酸岩的锶、钕、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显示,碳酸岩源区主要是洋岛玄武岩高U/Pb的HIMU端员和富集端员(EM1或EM2)的混合作用;此外大部分碳酸岩的锶、钕同位素落在大洋玄武岩范围内;这些均表明其成因与地慢柱有密切联系。碳酸岩及与之共生的硅酸岩的同源或独立源区模式部很难充分解释两者同位素组成特征,逭反映碳酸岩的演化模式涉及更复杂的过程。可能是俯冲作用使碳酸岩源区经历不同时间和程度的富集、亏损过程导致地幔源区成分不均一。  相似文献   
79.
以全球大地构造为背景讨论了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合理解释各种环境中火成岩的形成机制,也有助于依据野外岩石组合来判别古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和观察,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及中-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提出了一些新解释.这些解释与地质观察相吻合,且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虽然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可称为"板内"火山活动,但它实际上是板块构造的特殊产物.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是其下部被改造为软流层的缘故.这种改造是加水"软化"所致.水则源于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410~660 km)内古太平洋(或其前身)俯冲板块脱水作用.其将岩石圈底部改造为软流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为软流层是地幔对流的重要部分,而大陆岩石圈则不直接参与地幔对流.中生代玄武岩具有εNd<0的特征,说明其源于新近改造而成的软流层,亦即原古老岩石圈之底部.中国大陆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海拔梯度突变界线与东-西部重力异常,陆壳厚度变化,以及地幔地震波速变化梯度吻合.因此可将北北东-南南西向梯度线称为"东-西梯度界".该界东-西海拔高差(西部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陆壳厚度差异(西部厚而东部薄)和100~150 km的深度范围地幔地震波速差异(西部快而东部慢),均受控于上地幔重力均衡原理.这表明西部高原岩石圈厚度>150~200 km,而东部丘陵平原岩石圈厚度<80km."遥远"的西太平洋俯冲带具有自然的地幔楔吸引作用.此吸引作用可引起中国东部"新生"软流层东流.软流层东流必将引起西部高原底部软流层的东向补给(流动).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即从西部的深源(岩石圈深度>150~200 km处)到东部的浅源(岩石圈深度~80km处).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分熔可合理解释具有软流圈地球化学特征(εNd>0)的新生代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及玄武岩的成因.这些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质过程的解释,将为更加细致的,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主的讨论所验证.  相似文献   
80.
长江中下游庐枞火山岩盆地南侧钾质侵入岩带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枞火山岩盆地南侧的钾质侵入岩带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组成,以石英正长岩为主。它们的形成时间介于123"130 Ma之间,峰值约为126 Ma,其中正长岩和石英正长岩的形成时间稍早,而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间略晚。整个钾质侵入岩带的侵位时间晚于庐枞盆地内的橄榄玄粗质火山作用约4"7 Ma,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最东段的宁镇地区外中生代最晚的岩浆活动产物之一。地球化学上,该钾质侵入岩带以高钾、富碱、富集Rb、Th、U、K等强不相容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为特征。它们的母岩浆主要是由富集型上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从正长岩经石英正长岩到正长花岗岩的演化主要受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控制,地壳物质同化所起的影响不大。但与同样来自富集型上地幔部分熔融的庐枞盆地内火山杂岩的母岩浆相比,前者的母岩浆来源深度可能更大些或其中包含了更多来自软流圈地幔的组分。两者的演化路径也完全不同,钾质侵入岩带的母岩浆除经历过高压下的分离结晶作用外,晚期在低压下还经历过长石为主,可能还有黑云母的分离结晶,甚至上地壳物质一定程度的混染作用;而盆地内火山杂岩的母岩浆低压下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及上地壳物质的混染都不明显。庐枞盆地南缘的富钾侵入岩与盆地内的火山杂岩一样,地球化学上都具有明显的大陆弧的特征,暗示它们的岩浆源区可能形成于俯冲带环境,意味着扬子地块北缘先前(推测为古元古代晚期)曾发生过俯冲作用,上地幔的交代富集可能就与这次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