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7篇
  免费   1061篇
  国内免费   743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205篇
地质学   2133篇
海洋学   24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301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北部地区位于劳伦克拉通东北部 ,其基底构造由 3个太古宙地块和缝合它们的 5个古元古代造山带组成。苏必利尔和奈恩两个较大地块汇聚时 ,把一些太古宙的麻粒岩和初始地壳夹在中间 ,称中心带。中心带和其西边苏必利尔的缝合线称为新魁北克造山带 ,与之对应的中心带东边和奈恩的缝合线称为汤加特造山带。和世界上许多克拉通相似 ,拉布拉多北部也是在古元古代末克拉通化的。  相似文献   
992.
中国东南新生代玄武岩中麻粒岩相捕虏体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东南地区女山、桂子山、西垄和麒麟等地新生代玄武岩中新发现的麻粒岩相捕虏体。研究显示女山存在多种岩石类型的捕虏体,其中本次研究新发现的石榴子石麻粒岩与二辉麻粒岩在矿物化学和形成条件上明显不同。石榴子石麻粒岩的次透辉石(富Al2O3,Na2O)、紫苏辉石(富Al2O3) 形成于较深(>40km)的下地壳,厚的地壳和较低的地温梯度(20-24℃/km)表明当时女山处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环境;女山二辉麻粒岩的次透辉石和紫苏辉石(贫Al2O3,Na2O)形成于较高地温梯度(31-34℃/km)的构造背景,指示当时女山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或裂谷环境。复杂的岩石类型和不同的形成条件表明女山的下地壳是由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组成。广东麒麟和雷州的二辉麻粒岩的次透辉石以低Al2O3和低Na2O为特征,温压估算显示它们形成于较浅部(23-27km)和高地温梯度的地质背景,指示当时华南处在强烈的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浙江西垄和新昌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矿物学特征和形成条件介于女山和广东的麻粒岩捕虏体之间。女山麻粒岩捕虏体的岩石组合和形成条件与华北太古代麻粒岩地体和汉诺坝麻粒岩捕虏体相似,而与华南的明显不同,表明女山的下地壳隶属于华北板块。在华南沿海从北到南基性麻粒岩的发现,显示中生代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93.
西南地区强震前后地壳变形异常强度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安福  张晶  延旭东  吉平 《地震》2002,22(1):61-69
采用标准化的F统计量给出了异常强度的定量描述方法,在变形监测台点比较密集的西南地区构造了变形异常强度场。通过对异常特征空间分布随时间演化图像及强地震前后变形异常分布图像的研究,讨论了地震成组活动模式下变形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变形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探讨了变形异常集中区与平静区(变形空区)与地震活动空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地震活动空区内外小震活动与变形场分布之间的微动态联系。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基性变质火成岩石部分熔融的之混合岩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斜向俯冲过程中,蒙古-鄂霍次克海槽封闭,陆壳碰撞使地壳加厚,形成兴蒙造山带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应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下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是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单一活动所致。早白垩世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火山岩,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偏东方向推挤运移、中国东部岩石圈拉张引起的下地壳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5.
伍吉仓 《测绘学报》2000,29(4):369-369
本论文旨在研究利用地壳形变数据来研究地壳形变和地震的物理机制。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驱使,全球地壳形变最大和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位于板块的边界处。参照地震孕育的过程,地壳形变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震间形变、震前形变、同震形变和震后形变。本论文主要研究震间和同震形变,提出了一种刚体运动加断层位错的板块边界断层运动模型。该模型假定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长期(数千年到数百万年)不变,其大小可以通过数年的VLBI测量和全球板块运动模型来确定。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的断层面上受到阻碍,从而引起周围地壳的形变,产生应变和应力累积。当累积的应力超过断层岩石的强度时,就会产生破裂和滑动,即地震。传统的边角测量方法和现代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如GPS、VLBI等,都可以用来监测地壳形变。利用观测到的形变数据可以反演地震时地下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以便进一步研究地震的物理机制;也可以反演震间形变所对应的断层带上的应变和应力累积速率(通过反演负位错模型参数求得),从而给出活动断层中长期地震预报。所涉及的形变数据反演一般都是非线性反演问题,其解不惟一。为此论文详细讨论了顾及模型参数先验信息的贝叶斯反演方法,针对大地测量数据反演提出了两种构造先验信息矩阵的方法,经验统计法和物理约束法,较好地克服了反演问题的不惟一性。运用上述刚体运动加位错模型和贝叶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阎全人  王诚 《广西地质》2000,13(3):13-17
文章利用天然地震的PS转换波研究了北部湾陆缘地区的地壳结构特征。PS转换波测量表明:本区地壳内部在4个明显的转换界面:PSC、PSG、PSM、PSM1,分别代表上地壳、中地壳底界以及Moho面(下地壳底界)和上地幔顶的第一转换面。计算结果表明,本区上地壳厚约12km,中地壳厚约9km,下地壳厚约11km,Mobo面深约32km。地壳厚度(或Mobo面深度)由海向陆变厚(或变深),由内陆的灵山到海陆  相似文献   
999.
伽师及邻近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伽师及邻近地区GPS监测网的优化布设和两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对伽师及邻近地区的地形变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伽师地区整体上受到正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但在喀什和乌恰-乌仁一带存在着较大的剪应力。伽师地区每年相对于北天山(哈萨克斯坦)的运动速度为19mm,整个南天山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00.
震情过程追踪与发震时间的综合概率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大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小震活动、地壳形变异常以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出的地下水、水化学、地电阻率等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图象,依据河北省及周围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中强震前的前兆异常资料的研究,提取出了9个前兆异常因子的异常变化规律及特征,并建立了务因子的概率预报模型,同时计算出相应的前兆发生后不同时段内地震发生的概率。最后在多个因子随时间推移而逐次出现前兆异常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