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7篇
  免费   1061篇
  国内免费   743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205篇
地质学   2133篇
海洋学   24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301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苍山5.2级地震的地形变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杰  冯志军 《地震》1997,17(4):417-424
运用新方法对苍山地震前后的形变资料进行了异常识别,重点分析形变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1)苍山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调整的结果;(2)以外围区100-200km中短及短期异常为主,而震中100km内的近源区异常并不显著;(3)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  相似文献   
112.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有限差分层析反演方法用于大别造山带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部地壳初至波的走时层析成像,得到这一剖面上部地壳横向不均匀结构图像表明,在南大别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发现榴辉岩相岩石,其下方3km深度以内的基底仍具有大陆地壳构造中正常的结晶基底速度(6.00km/s左右);北大别地区在整个上地壳保持正常的速度,而在超高压带下方3km深度以下为6.20-630km/s的相对高速异常区,这一现象可能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含量增大有关.同时还表明,南大别和北大别之间至少在上地壳已有明显差异,它们之间的水吼一五河断裂可能是大别造山带内部的主要构造分界线.  相似文献   
113.
西安市地处中国北方的渭河盆地新生代断陷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区域地壳稳定性薄弱,给西安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新生代以来,渭河盆地深部地幔作用下,受到南北向拉伸应力场控制,形成了由东西向构造,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新华夏系,陇西系及北北西向构造组成的复杂的构造网络系统,渭河盆地内发育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20余条,它们具显著的继承性,活动速率最大为2.0-2.4mm/a区域  相似文献   
114.
本文较全面地讨论了重大工程选址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动态,简述了核电站选址和核废料处置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后地质环境的稳定性或敏感性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115.
范军  肖荣阁 《矿物学报》1997,17(4):457-462
现代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矿床及其组合与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一样,是地壳变革的一个事件,因此从成矿环境地质方面可反演矿床及其组合的形成史、正确划分出与区域地壳演化阶段相适应的矿化类型;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右江幔隆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借用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一些思想,用地幔隆起的观点分析了本区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6.
三江构造带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启棠 《云南地质》1997,16(2):156-164
从大地构造、地壳结构与地震区域断裂带的特殊性角度阐述本区发震构造的背景。对三江断裂带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点和地震发生带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从复杂的地震地质环境中分析了解云南地区地震活动频发原因。  相似文献   
117.
试论陆壳增生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地壳是地球形成演化的必然产物。大陆地壳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地体的拼贴而增生;同时已形成的大陆地壳沿着新的断裂分裂、离散而碱小。因此大陆地壳是地体拼贴增生与分裂离散的综合结果。太古代早期,原始陆壳形成后,主要通过环太平洋型与天山型两种基本模式达到陆壳的增生。环太平洋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于陆块的边缘,由古大陆向大洋方向单向增生,增生年代由老到新,增生地体一般都有较大距离的移置,其增生与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有关。天山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在陆块的内部,其形成与陆块的开台作用密切有关,可以但不一定伴随有俯冲作用。当古大陆沿一定方向断裂带分裂、离散。其间形成新的海槽接受碳酸盐岩和正常陆源碎屑沉积物与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的火山物质。由于壳下应力条件改变,两侧古陆相向运动,海槽中物质受两侧古陆碰撞挤压,形成褶皱造山带,并把两侧的古大陆“焊接”成新的、范围更大的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118.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9.
白瑾  戴凤岩 《地学前缘》1997,4(4):281-289
在中条山,古太古代-中太古代的涑水杂岩主要由TTG岩套组成,另有一些表壳岩残体和基性岩墙群。以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新太古代绛县群由不成熟的浊积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组成,沉积于类似现代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遭受了低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强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0.
东秦岭造山带两类元古宙地壳基底及其地壳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继锋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6,21(5):470-480
通过研究南秦岭地区陡岭群、武当群和北秦岭地区秦岭群的变质基性岩等的铅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揭示出东秦岭造山带分布有两种性质及不同归属的元古宙地壳,指出中、古元古代时可能一个统一的地壳基底;南秦岭的中、古元古代地壳是在扬子陆地基底上通过岛弧的侧向加积形成和,北秦岭元古宙地壳则可能垂向增生于一个富入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的、具古洋壳幔性质的微地块之上,研究还表明陡岭群不是北秦岭地区的秦岭群,而应属于南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