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37篇 |
免费 | 1680篇 |
国内免费 | 7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89篇 |
大气科学 | 1104篇 |
地球物理 | 1004篇 |
地质学 | 2821篇 |
海洋学 | 890篇 |
天文学 | 36篇 |
综合类 | 1119篇 |
自然地理 | 5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29篇 |
2023年 | 387篇 |
2022年 | 454篇 |
2021年 | 530篇 |
2020年 | 430篇 |
2019年 | 468篇 |
2018年 | 334篇 |
2017年 | 406篇 |
2016年 | 400篇 |
2015年 | 419篇 |
2014年 | 624篇 |
2013年 | 467篇 |
2012年 | 610篇 |
2011年 | 541篇 |
2010年 | 498篇 |
2009年 | 519篇 |
2008年 | 515篇 |
2007年 | 489篇 |
2006年 | 437篇 |
2005年 | 401篇 |
2004年 | 345篇 |
2003年 | 280篇 |
2002年 | 246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143篇 |
1998年 | 139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43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地理国情是国情概念的延伸,是从地理的角度对国情进行分析、研究和描述。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各有侧重、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监测地理国情是履行测绘部门职责,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作为基本国情信息的组成部分对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具有价值。阶段性地对地理国情监测再认识,对深刻领会和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实现测绘地理信息新时期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2.
在滑坡的动态监测中通常存在先验几何信息和物理信息,现有的滤波算法并不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控制几何观测异常对形变参数估计的影响,提出一种利用滑坡力学状态信息的约束滤波模型.同时,利用约束方程获得有益信息,精确地确定测量的等价权,给出相应的自适应约束抗差滤波算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带有约束的滤波算法更能提高状态参数估计的... 相似文献
973.
974.
975.
青海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院自成立以来,紧扣"两统一"职责,以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和有偿使用为着力点,以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框架体系为导向,稳妥夯实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高效完成青海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第一批试点、青海省黄河流域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青海经验",贡献了"青海力量",切实提升自然资源业务水平,有效发挥了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976.
新疆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初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玛纳斯石门子水库大坝变形监测网的设计进行了论述,介绍了该监测网的实施方法,并对变形监测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77.
978.
基于BOTDR技术的深埋岩溶土洞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洞穴发育成地表塌陷影响因素复杂。为了获得岩溶土洞监测标识区域的应力特征,在太沙基松动土压力理论基础上,对岩溶土洞发育历程中松动区竖向土压力进行了分析。松动区的空间位置由洞穴特征及其上方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决定;平面应变和非平面应变条件下,松动区竖向土压力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根据岩溶土洞上方松动区竖向土压力的分布特征,结合BOTDR技术优点,提出应用BOTDR技术监测岩溶土洞的发育,针对光纤监测系统设计中光纤布线型式进行了分析。岩溶土洞应力场变化特征的定量研究对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岩溶土洞监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79.
980.
本文介绍了1998年5月-2001年12月期间对维苏威火山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多数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这个时间观测的累积时间变化。根据化学性质,把地下水样分成2组(1组和2组),分别说明了火山区南部和北部的水循环特征。与2组相比,1组的水样酸性和温度以及碱性都高于2组。水样中还有较高的CO2和CH4含量,这主要是深部向上部挥发的物质含量过高,加之延长了水-岩石的作用时间所致。时间序列说明整个含水层化学成分相当稳定。本项研究期间,地下水温度、pH值、重碳酸盐和溶解的CO2非常稳定.特别是深井(压力计水位高于100米)。较浅的水体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季节性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瞬时变化。本文还描述了1999年10月地震事件引起的水化学性质的重要变化,特别是位于火山北侧的Olivella泉。在这个位置,观测出水的pH和氧化还原势降低得很多,而溶解性CO2和3^He/4^He比值却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些化学性质和同位索成分的变化证明了地震期间,岩浆诱发的氦和二氧化碳进入含水层(该含水层补给Olivella泉)的假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