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6篇
  免费   1055篇
  国内免费   998篇
测绘学   180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570篇
地质学   7385篇
海洋学   112篇
综合类   528篇
自然地理   421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313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231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248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239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后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用水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回顾了河南省平原区以往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并通过收集、统计2008—2018年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的监测成果,基于ArcGIS软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进行量化分区;结合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供水量等资料对供水前后河南省受水区用水结构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8年,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整体逐渐增加;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资源量随降水量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供水后,2015—2018年平均地下水供水量在地下水资源量中的占比较2008—2014年减少9.55%;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且主要体现在埋深 > 8~12 m范围向埋深 > 4~8 m及≤4 m范围的转变,埋深 > 12~16 m及 > 16~20 m范围在受水前后基本保持不变,埋深 > 20 m的区域范围有所减少;2008—2014年各监测点分布县区的浅层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2015—2018年供水期间有2/3以上县区浅层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农林渔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占比在供水后均有所减小,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占比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恢复及缓解供水矛盾问题等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做了评述,介绍了当前地质体中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模型、数值模拟技术和渗流参数反演方法,并从温度示踪方法的两个主要应用领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和工程地下水渗漏探测(以堤坝为例),说明地下水温度示踪的应用研究.在地质体中温度场与渗流场耦合模型方面,裂隙介质、非饱和带、复杂边界条件和非D...  相似文献   
33.
柴雅彬  吕琳 《地下水》2012,(4):68-68,132
例举天津某校区使用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的一个工程实例,对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进行简述,依据区域地质条件,对该工程使用水源热泵系统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与其他三种主流空调系统进行经济效益对比,得出在该工程中使用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是经济、可靠、节能、可行的结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4.
地下水空间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无外来水源的情况下 ,水资源问题只能就地解决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 ,地下水一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 ,随着近几年用水量的骤增 ,地下水过量开采已造成了诸多的环境地质问题。如何对地下水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已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地下水科学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使得水资源管理工作由传统模式大踏步跨入了现代化的动态管理模式。正如其它软件一样 ,组件技术的出现 ,为GIS应用系统开发体系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出路。因此 ,基于组件技术开发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35.
为了准确预测分析宁波市地下水位动态与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建立了宁波市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孔隙地下水流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了2009年底到2020年底的逐月地下水位动态和逐年地面沉降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13年起,除山区沟谷孔隙潜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逐渐扩大外,其余孔隙水的地下水流场基本趋于稳定,地下水位年际变化很小,年地面沉降量也逐渐变小,由2012年的5.62 mm/a逐渐下降到2020年的5.54 mm/a,由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6.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水科学进展》2005,16(1):127-133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7.
史卫东 《地下水》2022,(2):53-55
本文结合目前掌握的调查资料,从三个方面对甘肃“引洮工程”供水后水源地地下水可恢复性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工程引水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由过去的多项补给转化为以灌溉水为主的垂向渗入补给,并且补给量也增大。整个盆地包括水源地地下水将由过去的消耗型转换为补给型,随之地下水流场由初期的开采漏斗快速恢复逐渐进入到由灌溉水入渗为主的缓慢恢复过程,预测37~40 a后能够基本达到天然状态。此外,由于包气带易溶盐含量较高,加之蒸发量较大,数十年后在盆地南部存在有诱发局部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8.
39.
40.
建筑垃圾是城市市政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堆填处理可能造成场地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传统观念认为,建筑垃圾中多为惰性或无害成分,对地下水影响有限,缺乏关于建筑垃圾堆填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研究。选取2处建筑垃圾堆填场地,通过对场地周围地下水采样分析,得到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识别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从而定量评价建筑垃圾填埋对周边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填埋会显著影响周边区域地下水组分的浓度和质量,尤其是TDS、TH、Ca2+、SO42-等组分显著受到影响,填埋时间越长、填埋体量越大,影响程度越深。两场地区域范围内Na+、Ca2+、Mg2+、SO42-和TDS 5个组分或指标的空间分布整体变化趋势较一致,均表现为垃圾填埋场附近沿地下水流下游方向的点位浓度较高,其他点位浓度较低,验证了建筑垃圾填埋对区域地下水质量的影响。PMF来源解析确定两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有建筑垃圾填埋、岩石风化溶解、水岩相互作用和农业活动,在场地一来源贡献占比分别为29.2%、21.6%、24.2%和15.1%,在场地二贡献占比分别为15.6%、23.2%、28.4%和18.2%。两场地周围地下水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深,人为污染源正在成为地下水中离子组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