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28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51.
852.
徐杰  宁远英 《中国沙漠》2010,30(4):824-830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放牧后封育样地和放牧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地生物结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封育样地藓类和藻类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样地;在封育样地内,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显著高于重度放牧封育区(P<0.05)。封育样地生物结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放牧样地,并且各样区藓结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藻结皮(P<0.05)。在封育样地内表现为轻度、中度放牧封育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高,重度放牧封育区含量较低,体现出不同强度放牧封育停牧后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影响的滞后效应。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和粉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沙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藓类植物的生物量与结皮厚度、有机质含量、粉黏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粗沙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藻类植物的生物量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53.
朱丽敏 《地理教学》2010,(16):56-58
相传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和天上的某一颗星相对应。如果这个人死了,属于他的那颗星就会落到地上来,成为流星。比如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里,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就知道诸葛亮去世了。当然,今天很少有人相信这种说法了。  相似文献   
854.
多枝柽柳和疏叶骆驼刺幼苗生物量分配及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上两种主要建群种植物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和疏叶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 SHAP.)的一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壕沟全根挖掘法,研究同一生境条件下两种植物幼苗在生物量分配、根冠比、根系分布特征对极端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植物幼苗生物量分配策略明显不同.多枝柽柳幼苗把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其根冠比为0.75;而疏叶骆驼刺幼苗把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其根冠比为1.73.(2)两种植物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属于典型的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相关系数都在0.83以上.(3)两种植物幼苗根系分布各异.多枝柽柳幼苗根系多由垂直的主根和水平扩展的侧根组成,根长在垂直剖面上近似"丰"字形分布;骆驼刺幼苗根系在土壤中呈网状分布,根长在垂直剖面上近"古"字形分布.  相似文献   
855.
2006年7月—2007年12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布设150个观测站位,进行了4个季节生物、化学和物理海洋学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结果及现场环境参数的测定数据,对浮游动物群落生物量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百陶带箭虫(Zonosagittabedoti)和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是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化学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除此以外,其它环境因子在不同季节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春季,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夏季,温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秋季,盐度、溶解氧和悬浮颗粒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冬季,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56.
为了研究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和非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酶活性的差异,选取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和交界区为对象,分析了0~30 cm土层微生物碳氮和转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酶活性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与多数土壤酶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在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碳氮均在0~10 cm含量最高,10~20 cm次之,20~30 cm最低。土壤微生物碳氮在生长季表现为含量逐渐增加,但是多年冻土区与季节冻土区差异不大。土壤酶活性在深度方面表现与微生物碳氮含量变化一致。土壤酶并无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多年冻土区,转化酶、多酚氧化酶和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本研究表明,尽管多年冻土区的植被和土壤总有机碳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其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相当,且一些土壤酶活性也相当。说明非多年冻土区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相对强度较大。因此,多年冻土退化后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相似文献   
857.
白刺地上生物量关系模型及其与叶面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把白刺地上部分区分为新枝、老枝Ⅰ、老枝Ⅱ和枯枝4种样枝类型,建立了其生物量与枝高、地径的关系模型,研究了总生物量与各器官生物量、叶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指出,新枝总生物量(y)与最大枝高(Hm)、最大地径(Dm)的关系可用方程y=a(Dm2Hm)b表示,老枝Ⅰ和老枝Ⅱ的总生物量(y)与最大枝高(Hm)的关系可用方程y=aHmb表示。枝生物量(y)与白刺总生物量(x)之间的关系可模拟为y=aEXP(-bxk),叶生物量、叶面积(y)与总生物量(x)关系均可模拟为y=a+b(1-EXP(-kx))。通过研究确立了在乌兰布和沙漠估计和预测白刺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的方法。  相似文献   
858.
 为了探讨沙地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变化,采用根钻法,从2005年4月至2005年10月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0—90 cm土层中细根(D≤2 mm, D为直径)生物量动态进行了测定,臭柏细根总生物量为13.87~18.22 t·hm-2,细根平均生物量占总根量的60.10%;油蒿的细根总生物量为1.173~1.389 t·hm-2,细根平均生物量占总根量的73.04%。臭柏细根平均生物量为油蒿的12.50倍(P<0.05)。臭柏、油蒿群落细根生物量动态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8月和6月、10月。两者的活细根生物量大致呈上升趋势,死根生物量则相反。臭柏、油蒿群落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随土层加深,生物量明显减少,细根在不同层次上的动态变化与总细根量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臭柏细根生物量从坡顶到坡底分别为16.8067 t·hm-2、16.1656 t·hm-2、10.9834 t·hm-2,呈下降趋势,其细根生物量比率从坡顶、坡中到坡底依次增大;油蒿细根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坡顶,坡中与坡底变化不明显,其细根生物量比率随坡位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59.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地区1981~1994年14年的温度观测和植被调查数据的逐年滑动平均处理,分析该地区气候和植被的相互关系以及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羊草草原地区的气温在研究期内具有冬、夏半年高低温变化不一致的特点:冬半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升高较为明显,平均温度升高明显;夏半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反而有某种程度的下降,平均温度升高不明显;全年最低温度升高最为明显,最高温度升高较为明显,平均温度升高明显。全年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冬半年温度升高所致。羊草群落的前6种优势植物种对气温变化有不同的响应:第1、3、5优势种羊草(最优建群种)、寸草苔、变蒿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随着最低温度的升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第2、4、6优势种大针茅(次优建群种)、西伯利亚羽茅、冰草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由于种间互补作用而略有升高。这种由于竞争能力相近物种对环境变化的不同适应以及种间竞争排斥和共生互补关系,增加了植物群落种群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因此,在研究与模拟羊草草原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机理时,不仅要考虑不同温度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还要考虑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60.
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方法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茜  杨乐  柳钦火  李静 《遥感学报》2015,19(1):62-74
森林地上生物量反演对理解和监测生态系统及评估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日益发展的遥感技术使全球及大区域的生物量估算成为可能。近年来,不同的遥感技术和反演方法被广泛用于估算森林生物量。本文首先总结了现有的全球及区域生物量产品及其不确定性,然后综述了3类方法在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中的应用,即基于单源数据的参数化方法、基于多源数据的非参数化方法和基于机理模型的反演方法,阐述了各类反演方法的特点、优势及局限性。最后从机理模型研究、多源遥感数据协同、生物量季节变化研究和遥感数据源不断丰富4个方面对今后的生物量遥感反演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