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79篇
  免费   6390篇
  国内免费   10750篇
测绘学   1633篇
大气科学   2594篇
地球物理   7119篇
地质学   22621篇
海洋学   3863篇
天文学   461篇
综合类   1730篇
自然地理   2798篇
  2024年   362篇
  2023年   1234篇
  2022年   1537篇
  2021年   1461篇
  2020年   1378篇
  2019年   1551篇
  2018年   1170篇
  2017年   1171篇
  2016年   1210篇
  2015年   1412篇
  2014年   1876篇
  2013年   1472篇
  2012年   1819篇
  2011年   1884篇
  2010年   1836篇
  2009年   1848篇
  2008年   1864篇
  2007年   1837篇
  2006年   1886篇
  2005年   1619篇
  2004年   1498篇
  2003年   1367篇
  2002年   1233篇
  2001年   1138篇
  2000年   925篇
  1999年   819篇
  1998年   842篇
  1997年   660篇
  1996年   594篇
  1995年   545篇
  1994年   486篇
  1993年   484篇
  1992年   470篇
  1991年   361篇
  1990年   308篇
  1989年   209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73年   7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关于波浪作用下粉土质海床中共振现象的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详细讨论了粉土质床在波浪作用下所呈现共振现象的力学机制。利用有限深海床下波浪载荷对土层响应的研究,系统地比较了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提出在波浪作用下粉土质土层中存在着一硬土层,从而引发Bragg共振。  相似文献   
952.
结构健康监测和结构状态评估的主要前提之一是结构损伤识别。基于曲率模态对结构局部损伤比较敏感和频率指标测试简单方便、精度高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结构的曲率模态为基础,综合考虑频率的变化的改进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随机子空间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基于环境激励的结构状态识别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无需人工激励,不中断桥梁的运营。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不中断桥梁运营的基于改进曲率模态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最后用一三跨连续梁的有限元模型对该改进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随机子空间结合改进的曲率模态方法可以在不中断桥梁运营的前提下有效地识别出桥梁的损伤状况。  相似文献   
953.
High εNd(t)-εHf(t) granites are robust evidence for crustal growth.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results of petrologic,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Huashiban granites from the Ailaoshan tectonic zone in western Yunnan(SW China). Zircon grains separated from the two samples(10HH-119 A and 10HH-120A) yield the weighted mean 206Pb/238 U ages of 229.9 ± 2.0 Ma and 229.3 ± 2.3 Ma, respectively, interpreted as the crystallization ages of the granites. Based on our resul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xisting U-Pb geochronological data for the Ailaoshan metamorphic rocks, we propose that the Ailaoshan Group might be a rock complex composed of the Mesoproterozoic, Neoproterozoic, Hercynian, Indosinian and Himalayan components, rather than a part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zircon grains show highly depleted Lu-Hf isotope compositions, with positive εHf(t) values ranging from 8.4 to 13.1. The Huashiban granites have high SiO2(72.66 wt%–73.70 wt%), low Mg#(0.28–0.34) with A/CNK=1.01–1.05, and can be classified as peralumious high-K calc-alkaline I-type granites. A synthesis of these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Ailaoshan tectonic zone had evolved into a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by the Late-Triassic(229 Ma). Genesis of the Huashiban high εNd(t)-εHf(t) granites involved into two processes:(1) underplating of the sub-arc mantle into the lower crust, and(2) remelting of the juvenile crustal materials in response to the upwelling of the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相似文献   
954.
桩头侧向集中荷载作用下桩—土系统的非线性动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侧向动荷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系统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评述之后,一个三维显式有限元模型被用来描述桩-土系统,以分析其在施加于桩头的侧向脉冲式动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性能,其中混凝土桩被考虑为线弹性材料,而桩周土体被模拟为一种可进入破坏状态的弹塑性材料,同时滑移界面单元被用来模拟桩、土间的滑移和分离。计算结果表明,桩-土系统的侧向动力性能由桩头的约束条件和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的系统上部的性能参数所控制  相似文献   
955.
合肥盆地中生代充填序列及其对大别山造山作用的指示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大别山北麓合肥盆地中生代充填序列显示两个演化阶段.第1阶段为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中一晚侏罗世以出现至少4次明显的反粒序陆相碎屑沉积单元为特征,堆积了巨厚的类磨拉石建造,反映区域挤压背景下不断增强的大别山北部冲断-造山作用和临近山前的挠曲下陷.第2阶段为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其中包含两个裂陷幕,第1幕(J_3)为钙碱性-碱性火山喷溢夹火山碎屑堆积,深部可能反映扬子大陆俯冲岩板折断并诱发幔源岩浆上涌;第2幕(J_3~ K_1)发育3000~ 3500m的大套湖相、河流相及山麓相沉积,反映区域拉张背景和强烈的山-盆差异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956.
集中黄土高原有古地磁, 古生物资料的红黏土-黄土风尘土状地层剖面, 对比并归并到一个相对完好的红黏土-黄土基础剖面上, 得到一个含有大约从8.0 Ma B.P. 晚中新世中期到第四纪晚期各时段含哺乳动物化石序列的综合地质剖面. 根据有关资料, 将该综合剖面划分为12个地层段, 除两个段缺化石外, 其余的皆含其特有的化石组合, 从下向上依次为含第一化石组合的第一地层段到含第十二化石组合的第十二地层段. 逐个分析所含哺乳类化石的特征, 恢复其生活时的气候环境. 黄土高原红黏土-黄土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从老到新大致是: 由晚中新世中期起的热-半干半湿、较暖半湿、暖较湿→上新世的微暖湿、凉干、较暖湿→第四纪冷干与温半湿频繁交替; 有从晚中新世中期起的稀树灌丛草原、多树灌丛草原、亚热带森林草原→上新世的稀树草原、干草原及第四纪的灌丛草原、干草原、荒漠的变化. 新近纪期间的气候环境是在暖湿背景上的变化, 波动幅度不很大, 高原各地的情况基本一致; 第四纪期间的则是在冷干背景上的变化, 波动幅度较大. 由新近纪进入第四纪气候是一个较显著的突变. 从更新世初期起黄土高原的气候环境就明显地显示了东南较西北暖湿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957.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获得青藏高原西部Hi-Climb项目剖面北段地壳结构转换波成像。结果显示班公-怒江缝合带下方拉萨地体上地壳向N仰冲,下地壳向N俯冲,而羌塘地块上地壳向S仰冲,下地壳向S俯冲,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西部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具有复杂的拼合过程。结合前人的岩石学研究成果,建立了新特提斯北洋盆洋壳S向俯冲、距今60~50Ma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拉萨地块的下地壳向羌塘地块下俯冲,而后印度板块俯冲到羌塘地块下方的地块拼合模式  相似文献   
958.
北京一次突发性降雪的云场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晓滨  王舒畅  李毅 《气象科学》2005,25(2):111-117
本文对利用三重嵌套的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对北京一次突发性降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伴随降雪过程的云各微物理含量构成和云场三维图像的演变特征,初步分析表明:此次降雪过程中云中的主要成份是冰晶粒子,雪其它粒子的含量较少,冰晶粒子含量随时间呈由高空向低空增加的趋势,它在降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云的三维结构图也清楚地反映云顶有不断降低和向下伸展过程,这与冰晶粒子的增长和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959.
一次梅雨锋上MCS云微物理过程及降水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选取2004年6月23日一次梅雨锋MCS暴雨过程,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6)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于可分辨尺度的降水,采用Reisner霰显式方案,对云内微物理过程特别是对各种水成物的源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冷云过程是此次降水的主要云物理过程.云中以霰和雪为主要的降水元,尤其霰的作用最大.在强降水时段,雨水的主要源项都与霰有关,霰的生长过程中冰相粒子与过冷水的碰并以及霰的凝华过程最为重要.零度层上方存在着丰富的过冷水,最大的云水含量中心也在过冷层中.在过冷层中冰相粒子主要通过凝华过程和碰并过程增长,MCS发展强盛期冰晶与过冷水的碰并增长要大于液水的蒸凝过程的增长.最后给出了本次梅雨锋上MCS降水云系的三层云结构及微物理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960.
The soil moisture of China in a high resolution climate-vegetation model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Introduction The soil mois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 fluencing the climate change by altering the surface albedo, soil heat capacity and the heat flux between air and land (Ma et al., 2001). Near-surface soil mois- ture controls the partitio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