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1篇
  免费   571篇
  国内免费   214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637篇
地质学   4266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前压力研究大都以极限状态下的体为研究对象,且假定体处于饱和或干燥状态,未考虑墙体位移与体非饱和特性对压力的影响,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有局限性。鉴于此,开展主动平动模式下墙后不同含水量砂的刚性挡墙压力室内模型试验,并采用渗压计和压力盒分别量测不同深度处中的基质吸力和压力,以及利用DIC图像关联技术观察不同挡墙位移时的体位移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墙后体处于非极限状态时,体破坏面始终通过墙踵,且其形态接近于平面;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非极限状态下墙摩擦强度发挥特性和非饱和强度准则,提出位移相关的非饱和强度模型,并建立非极限状态下非饱和主动压力计算模型,以及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针对提出的计算方法探讨了墙体位移和体基质吸力对主动压力的影响。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非饱和主动压力随挡墙位移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且存在一极小压力值,朗肯压力值和Fredlund扩展朗肯压力值分别为该模型在饱和与非饱和情况下位移达到极限状态时的特殊值。  相似文献   
12.
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滞回特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模拟非饱和的水力、力学特性在多次降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特性,本文以传统域模型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推到得到了一个能够模拟SWCC滞后性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方法简单,易于通过程序实现,且通过与试验数据和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同时,这个模型可为研究在复杂吸力变化状态下非饱和的渗流特性、强度特性以及本构模型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彦斌  崔玉军 《岩土力学》2009,30(2):433-439
随气候条件而变化的边界条件的确定是岩工程中非饱和数值分析的一个难题。介绍了农业学中的与大气相互作用分析中的一些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并采用空气动力学法和微气候能量平衡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气界面的边界状态,分析了法国鲁昂试验路堤的路堤填与大气在2005年1月的能量交换,以及在此期间填内的温度、含水率和吸力的变化,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农业学中所采用的能量平衡以及能量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岩工程非饱和的数值分析中,解决随气候而变化的边界条件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4.
K.  Shou  J.  Yen  M.  Li  胡成超译 《岩土钻凿工程》2011,(2):82-90
润滑剂普遍应用于项管工程中,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和长距离顶管中。使用润滑剂的主要目的是减小管之间的摩擦力,但是定量地确定这两者之间的真实接触情况是十分困难的。测量管-相互作用的新型技术目前仍然很少并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只能利用间接手段测定管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测量方法的应用基于对工程的定性评价。本研究应用一种简单的试验方法来测定台湾地区最常用的润滑剂的摩擦特性,这些摩擦特性可以用于顶力的估算和直线与曲线顶管中管-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对顶力的分析结果表明顶力的减小与摩擦系数的减小密切相关,并且润滑剂在曲线顶管中的作用比在直线顶管中略大。此外,对台中科技园中400m长直线顶管工程的研究显示由经验公式得到的顶力估算值比实际要大,这表明由超挖造成的管之间接触面积的减小对砂砾石地层中顶管施工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15.
高彦斌 《岩土力学》2018,39(11):4176-4182
在黏性的各种流变现象的数学模拟研究中,不排水蠕变孔压方程几乎是空白。基于临界状态力学理论,采用与时间相关的移动状态边界面法,给出了适用于正常固结黏性的不依赖状态边界面具体形态的不排水蠕变孔压公式。正常固结黏性的不排水蠕变孔压可以看作是体积蠕变势和剪应力水平增大造成的剪缩这两种作用的结果,前者与参数 有关( 为次压缩指数, 为压缩指数),后者则与状态边界面的具体形态有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可方便用于试验数据分析的双对数和单对数形式的两个公式。以修正剑桥模型椭圆形状态边界面为例,分析了双对数和单对数坐标系下蠕变孔压曲线的斜率m和m′与的流变参数 的关系。采用提出的方法,很好地预测了Walkers给出的Leda clay黏的蠕变孔压系数,并基于以上两种作用解释了Leda clay黏的蠕变孔压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Mohr-Coulomb强度准则和双剪统一强度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剪面应力对和主剪面应力对的作用这2个新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考虑十二面体单元主剪面上所有3个主剪面应力对的共同作用,在双剪强度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准则,并对其作了极限线分析.应用该新强度准则研究了静水压力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弹塑性分析和压力计算问题.研究表明,该准则不仅能较好地非线性反映岩的3个基本强度特征,还解决了双剪统一准则中存在的双重破坏角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吸力历史对非饱和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然  许强  孙德安 《岩土力学》2013,34(10):2810-2814
现在被广泛公认的由Fredlund提出的非饱和力学的双参数理论,即净应力和吸力为非饱和的应力状态变量,不能直接考虑吸力历史及其饱和度对非饱和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的影响。非饱和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净应力和吸力相同的条件下,经过干-湿循环试样与未经过干-湿循环试样的应力比-应变关系和强度是不相同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经历过干-湿循环的试样比未经过干-湿循环试样的应力比-应变关系要高、强度大和体变小。经过干-湿循环试样的饱和度低而强度高,主要是由于经过先期较高的吸力,相当于受过较大的前期有效压力,使试样成为超固结。更多不同吸力历史的对比试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便为非饱和的水力-力学特性耦合弹塑性本构模型定量地表示上述非饱和的性质提供基础性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非饱和的工程性质已成为岩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非饱和的抗剪强度的研究对的工程性质尤为重要。笔者总结了4种用-水特征曲线预测非饱和的抗剪强度的公式,用5个Bar的压力板仪测得了马家沟Ⅰ号滑坡体上体的-水特征曲线,并采用MATLAB软件,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用国际先进的GDS非饱和反压剪切仪对控制基质吸力为50kPa和100kPa的非饱和进行直剪试验,得到了相应的抗剪强度。用-水特征曲线对非饱和抗剪强度的4种预测值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各预测公式的准确性,总结其优缺点。最后得出Fredlund预测公式的准确性最高,黄润秋预测公式最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9.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对重金属元素毒性具有拮抗作用,通过食物链转化方式获得硒是人体最主要和最安全可行的途径.以荔波县大面积分布的天然优质富硒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分析了 30组水稻籽实和配套根系样品,据此评价稻米食用安全性,研究水稻—根系系统硒含量关系,探究壤理化条件对水稻硒吸收运移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区富硒...  相似文献   
20.
桩承载力时效对桩土相互作用及沉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郑刚  任彦华 《岩土力学》2003,24(1):65-69
对软中两根47 m长灌注桩分别在成桩28 d和1 750 d后进行了承载力试验,其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达到30%左右。分析了单桩承载力随时间提高(称为时效)的机理,提出了单桩承载力时效对桩筏基础桩相互作用影响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