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86篇 |
免费 | 2114篇 |
国内免费 | 33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1篇 |
大气科学 | 264篇 |
地球物理 | 1837篇 |
地质学 | 10776篇 |
海洋学 | 660篇 |
天文学 | 48篇 |
综合类 | 751篇 |
自然地理 | 4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332篇 |
2022年 | 455篇 |
2021年 | 427篇 |
2020年 | 405篇 |
2019年 | 462篇 |
2018年 | 331篇 |
2017年 | 334篇 |
2016年 | 359篇 |
2015年 | 390篇 |
2014年 | 589篇 |
2013年 | 478篇 |
2012年 | 535篇 |
2011年 | 633篇 |
2010年 | 503篇 |
2009年 | 559篇 |
2008年 | 526篇 |
2007年 | 470篇 |
2006年 | 496篇 |
2005年 | 464篇 |
2004年 | 490篇 |
2003年 | 422篇 |
2002年 | 457篇 |
2001年 | 498篇 |
2000年 | 392篇 |
1999年 | 453篇 |
1998年 | 442篇 |
1997年 | 425篇 |
1996年 | 383篇 |
1995年 | 374篇 |
1994年 | 342篇 |
1993年 | 323篇 |
1992年 | 329篇 |
1991年 | 281篇 |
1990年 | 255篇 |
1989年 | 152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6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M.Shinohara E.Araki T.Kanazawa M.Mochizuki K.Hirata K.Suyehiro H.Mikada T.Yamada Y.Kaiho 周公威 郝春月 吕春来 《世界地震译丛》2004,(6):80-82
名为WP-2的新井下地震观测站由ODP Leg191成功地布设在西北太平洋海盆的ODP1179E钻孔。为了研究地球构造,WP-2台站被安置在一个独特的点位。两套宽频带地震仪用水泥固定在玄武岩层内,通过ROV号潜艇来驱动系统并检查系统的工作状态。ROV也用于回收初始数据。WP-2台站的地震噪声水平对地震观测而言是足够低的。 相似文献
992.
993.
利用相当位涡诊断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是一个用于诊断和预报冬季气旋内中等到强降水的中尺度雨带的重要的大气特征.在CSI区域内,倾斜对流能够增大狭窄区域内的降雪总量.典型的情况是,在一个垂直于对流层中层热成风方向的剖面上,利用Mg(绝对地转动量)和θe(相当位温)来进行CSI的估算,在等Mg面比等θe面坡度小的区域为CSI区.本文描述了一种量度CSI的客观方法,称为相当位涡(EPV)方法,它可以快速有效地计算CSI。通过两次实例比较了Mg剖面对θe剖面的方法和EPV方法,从而说明了利用EPV剖面诊断CSI的有效性.上述实例还说明了倾斜对流与垂直对流的区别。 相似文献
994.
中国降水区划模糊聚类软划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软划分模糊聚类分析法,对中国160个观测站的近50年的年均降水数据进行研究,按降水量的多少和年际变化规律,把中国降水区域划分n类降水带,并研究了聚类参数对于划分结果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经典的5类降水带划分法,发现了一些被分入某一降水带的地区可能具有较大的与其他类别的相似性(如通辽,大连等),研究结论提供了更丰富的隶... 相似文献
995.
996.
利用陆态网络GPS基准站资料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内部以及相对于周边地块的基线时间序列,并基于均匀应变模型计算了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和山西南部至晋豫交界的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陆态网络山西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西断陷带的地壳微动态变化特征。(2)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第一剪应变和最小主应变自2012年10月起减小,山西大同至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至北京延庆的基线同期出现缩短,可能表明该区域北东向的右旋剪切和压性应变在逐渐增强。(3)山西北部至晋冀交界区域张性剪切应变2014年5月起出现的短期增强与涿鹿4.3级地震震源机制较为一致,可能与此次地震有关,该短期变化在震后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26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模拟了1998年7月2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结果显示,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冷云和暖云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研究了云微物理过程在强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详细云物理过程的考虑对深入理解武汉这次强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该个例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冰相微物理过程对该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形成雨水的冷相过程中,霰的融化及其在0 ℃层下碰并云水形成雨水的过程是主要的.模式云在0 ℃层附近存在明显的雷达回波亮带,亮带中间含有强回波核和及地下挂回波.分析表明,这种强回波核和下挂回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冰相粒子在0 ℃层融化形成的,融化的冰相粒子与云滴碰并又加速雨水的产生.在这些融化的冰相粒子中,贡献最大的是霰粒.文中还分析了该强降水暴雨云维持长时间强降水的云物理机制.在低层大气温暖高湿和环境风切变有利条件下,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可能是暴雨强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