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8篇
  免费   841篇
  国内免费   1212篇
测绘学   580篇
大气科学   534篇
地球物理   490篇
地质学   4088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84篇
自然地理   1885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303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5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the Sanxingdui may date back as far as 5,000 years ago. The typical profiles of Palaeo-Stagnic-Anthrosols near the ancient site were selected, which aimed to identify diagnostic horizons employing methodology of soil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and to reveal the micro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paleosols. Under long-term anthropogenic mellowing, the discernibl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anthrostagnic epipedon and its subhorizons as well as hydragric horizon and its subhorizons occurred in Paleo-Stagnie-Anthrosols at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the Sanxingdui. The miero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diversified among each specific diagnostic subhorizon, e.g., the developed microstructure in cultivated subhorizon within anthrostagnic epipedon, closely arranged particles and considerable micropores beneficial to both of water conservation and filtration in plow subhorizon within anthrostagnic epipedon, and automorphic optical-orientation clays and calcareous corrosion in hydragric horizons. The findings above of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related with diagnostic horizons are significant for soil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332.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的增加,实现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平衡的难度愈来愈大,耕地保护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继国土资源部发文要求推广吉林省开展被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有关做法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也在2007年8月发文要求有条件的地市积极开展表土剥离利用工作。但在实际推行中。却面临政策、资金、技术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33.
郝立  吕海钰 《安徽地质》2022,(S1):24-28
富硒土地是指含有丰富天然硒元素,且有害重金属含量小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要求的土地。富硒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平阳县土壤硒的地球化学调查和对农产品中硒的协同调查发现,分布于水头、腾蛟一带的土壤硒含量丰富,稻米中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的比例较高,鉴于这一带土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具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认为加强对该区的特别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34.
分析我国数字海图(简称CDC)和国际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S-57)结构特点,特别是两种数据结构中物标和属性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研究CDC要素或属性拆解细分,整合为S-57物标或属性技术并提出对照方法;探索数字海图从CDC格式向S-57转换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35.
储层物性参数作为描述储层特性、储层建模和流体模式的重要指标,其准确估算可以为储层预测提供有力参考依据,但传统储层物性参数反演方法无法兼顾反演精度及空间连续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地震属性作为深度学习算法输入,针对地震属性之间存在的信息冗余特征,利用随机森林-递归消除法对地震属性进行约简预处理,最终建立一种基于地震属性约简的储层物性参数预测方法。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地震属性约简的深度学习储层物性参数预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及横向分辨率,证实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6.
资江是洞庭湖的第二大支流,其中上游锑(Sb)矿采矿冶炼工业发达,给资江下游及洞庭湖区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以资江河口区为研究区,采集了132个农田土壤样品及7个资江水样,综合采用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重金属进行了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表现为Zn...  相似文献   
337.
内陆碱化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付老文泡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陆碱化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月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空间分布格局的异质性高于亚表层,而9月亚表层土壤则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2采样期内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呈现由表层向下呈减少趋势,除9月土壤有机质外,上下土壤层内的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湿地全磷随土壤有机质增加呈幂函数增长变化。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均呈对数衰减变化,但土壤有机质和全磷随pH值增加则分别呈现指数和幂函数衰减变化。  相似文献   
338.
黄河干流营养盐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是海洋获取陆源物质的主要途径,河流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黄河干流营养盐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于2012年7月(汛期)对黄河流域水体和土壤进行了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等的变化特征及对黄河物质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受地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在上游浓度较低,在中游相对稳定,下游浓度有一定程度升高;相比于贵德而言,黄河利津段悬浮颗粒物、溶解硅和硝酸盐分别增加了近66%、60%和800%。磷限制是黄河营养盐限制的主要特征,且氮磷比呈升高趋势;与资料对比发现,黄河氮增加约1倍,硅下降60%后相对稳定,而磷略有下降。从目前分析看,支流与干流的氮营养盐构成有显著差异。在沿岸表层土壤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区域,河段内营养盐含量也较高。流域人类活动是黄河氮营养盐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流域降水减少、水土保持等导致的物理侵蚀作用减弱是黄河硅和磷减少的重要因素;自1986年后,流域泥沙减少导致河流溶解硅降低了约34%,这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39.
生物礁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具有丰度大、产能高的特点,一直以来是油气勘探重点探索的目标。南海北部大部分的油气发现均位于新近系,生物礁油气田也是该区勘探发现最大的亮点。其中东沙隆起区LH11生物礁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同类型油气田。但其作为复杂的一类岩性油气藏,其非均质性和隐蔽性,使得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往往难以识别。本研究从地震频域属性角度出发,通过提取地震剖面频域图谱并结合测井孔隙度数据,分析生物礁储层频域特征,并结合正演模拟加以验证,认为研究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总体偏薄,导致了频率和衰减的异常,另外也证实薄层调谐效应方法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层厚。  相似文献   
340.
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析我国1980年来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9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个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实测点位(或区域)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此期间略有增加。其中,华北黄淮海潮土和褐土区、下辽河平原棕壤农业区和长江以南的水稻土区增幅分别达19%(0.24 kg/m2)、14%(0.29 kg/m2)和16%(0.29 kg/m2);相反,云南砖红壤区、东北和内蒙的黑土和黑钙土区有机碳损失,下降幅度分别达27%(1.01 kg/m2)和3%(0.11 kg/m2)。黄土高原的黑垆土和黄绵土区,山西北部的褐土区、新疆西北部的灌耕土区没有明显变化。两时段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带总体一致,但20年间有机碳含量变化与80年代初的初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在低值区增加与近年来农田轮作、施肥和灌溉面积增加等农作措施的改善有关,而高值区的下降则与耕作时间短、强度大和初始含量高有关。根据现有耕作土壤与未耕作状态的碳损失状况估算,如果能在未来30~50年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恢复50%,则华北、西北、华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可能具有约51%、26%、7%、17%和30%的增长空间,指示我国耕作土壤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