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城市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工程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平  王维平  曹彬  何茂强 《地下水》2011,(6):218-219
城市雨水作为第三水源开发利用,在其3种汇流介质(屋面、道路、绿地)中,屋面雨水水质相对较好、便于收集,宜于直接利用.以济南大学西校区第1教学楼为例,进行了屋面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工程及主要构建物的设计,并预算了工程年平均可利用雨量.  相似文献   
172.
陈玉林  田涛  奇富民 《地下水》2011,(6):25-26,44
西安市地热田储层为砂岩孔隙型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比较低,很容易发生回灌堵塞现象。对西安市同层回灌水和异层回灌水的配伍性进行研究,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西安市地热尾水回灌回灌井后主要的结垢类型为CaCO3,结垢量小于100 mg/L,配伍性较好,不会大量结垢而导致地热储层堵塞。  相似文献   
173.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和室内模拟耦合方法,对引起地热尾水回灌堵塞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回灌过程中化学结垢的主要类型为碳酸盐。影响碳酸盐堵塞的因素主要为温度、C02脱气、混合程度、pH以及矿化度。随着温度、pH、C02分压的增大CaC03结垢趋势增加;当360%的原水和40%的尾水混合时,CaC03的沉淀量达到最大;而矿化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运用朗格利尔指数和雷兹诺指数对CaCO3沉淀程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多数井中存在中低程度的CaCO3结垢。  相似文献   
174.
成都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的号召,地下水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在成都平原区有着较快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对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成井工艺进行研究,并采用推广先进的技术、方法与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有机结合,最终为地下水地源热泵高效、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5.
河北雄县地热田钻井地温测量及地温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研究区22口井的实测井温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雄县地区地温场分析,对雄县地热田地温场的特点取得了以下认识:雄县地热田的盖层以传导热传递方式为主,热储层中源于供暖期热水生产和回灌引起的地下水受迫对流的影响,以对流热传递为主,不同静井时间的重复测温结果显示,静井时间的长短和井内流体的运移方式(抽水或回灌)控制了井内温度的分布及井内温度的动态变化:静井时间增加则测得的温度在中性点上下呈反向变化,生产井和回灌井的测温曲线存在明显不同,雄县热田第四系底部的温度为32.8 ℃~48 ℃,容城凸起为28 ℃~35 ℃,雄县热田第三系底部温度为64.5 ℃~81.3 ℃,容城凸起为45 ℃~60 ℃。雄县地热田盖层内的地温梯度为43.9~72.2 ℃/km之间,平均为51 ℃/km,容城凸起的井地温梯度为31.4~41.1 ℃/km,平均为37.1 ℃/km。雄县地热田内盖层导热流值变化为80.61~113.86 mW/m2 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6.
地热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部分区域地热开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地热尾水回灌形成可持续循环利用技术是目前遇到的突出难题,在砂岩地层回灌尤为困难。汾渭盆地的地热能源较为丰富,已经形成了规模开发,咸阳地热WH1井首次进行了砂岩回灌尝试,获得了施工及回灌等相关数据。对砂岩地层尾水回灌进行了试验,积累了施工经验,为后继施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7.
地热田回灌补源是实现地热能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新技术,用于解决地热能补给,提高地热能利用率。其方法是在距开采井一定距离,施工一眼注水井,通过注水井向地下注入一定比例的水量与热源再交换,提高热能资源量。介绍了对注水井实施压裂、增加对地热井注水量的新工艺。经水力压裂和抽水试验,增注水效果明显,为我国合理开采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8.
为分析定流量条件下回灌堵塞对井周含水层渗流响应的影响,采用指数形式的渗透系数衰减方程反映堵塞作用下井周含水层渗透特性的时变效应,建立了考虑堵塞效应的定流量非完整回灌井流力学模型,采用变量代换、Laplace变换和有限余弦Fourier变换得到了井周含水层中水位抬升在Laplace空间的解,应用Stehfest数值逆变换方法获得了实时空间内的水头抬升和回灌压力。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较小的渐近渗透系数Kr,∞会增加回灌过程中水头抬升和回灌压力,并加剧含水层达到拟稳态时的渗流响应;较大的渗透系数衰减指数λ仅增加回灌过程中水头抬升和回灌压力,但不影响含水层达到拟稳态时的渗流响应;因Kr,∞和λ不同而引起的水头差在井筒处达到最大值并沿径向距离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以为定流量回灌中井周含水层堵塞的识别与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9.
以吉林省靖宇县昌盛市场地下水源热泵项目为例,采用密闭加压回灌的方式,解决了玄武岩孔洞裂隙承压水地区无法应用地下水源热泵的问题。项目运行期通过回访调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项目应用加压回灌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0.
卢玮  尚永升  申云飞 《探矿工程》2022,49(3):146-15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减少CO2排放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主要有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2种方式,其共同优点是能源利用系数高、安全稳定、零污染排放等,但在换热效率、开发利用条件、空间占用等方面各有利弊。本文叙述了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系统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郑州市浅层地热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了抽水与回灌试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地层热响应试验等现场试验,对浅层地热能2种换热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建设区岩土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和容积比热容,有利于热量的传导与保持;但区域水位埋深浅,现场试验回灌量仅107.37 m3/d,回灌能力较差。相比之后,优化设计并选择了更适用于建设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下埋管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