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08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982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8篇
  1940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近年来,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其含气储层主要位于灯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以藻凝块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为主。为了研究该地区灯影组白云岩的溶蚀差异,本文采用岩石切片和薄片同时进行溶蚀实验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定时记录实验数据,对灯影组白云岩的溶蚀速率、表面形貌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既有溶蚀量化指标——溶蚀速率,又能直观掌握溶蚀特征及溶蚀后的孔隙结构变化。溶蚀实验结果表明:(1)所有样品的溶蚀启动速率均较高,随溶蚀时间增加,溶蚀速率呈现大幅度衰减并趋于稳定;(2)不同样品的溶蚀速率有明显差异,藻叠层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溶蚀速率最高,藻凝块白云岩次之,藻叠层硅质白云岩溶蚀速率最低;(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反应时间内样品的微观溶蚀特征,发现沿粒间、晶间孔隙以及微裂隙溶蚀程度较高;(4)灯影组藻白云岩储层发育可能与藻间白云石的溶蚀作用有关。通过溶蚀实验,掌握了研究区不同白云岩的溶蚀差异,进而对预测优质储层分布、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周晓庆  薛强 《城市地质》2012,7(3):47-49
本文依据企业安全环保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四川盆地地形、地貌、水文和油气探区场地情况,分析了钻前工程选址风险程度,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3.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优质储层形成机制直接与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相关,但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在锰含量、锶含量、阴极发光性等特征上反映其成岩过程与经典成岩理论相悖;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组成和锰、锶含量的关系也表明与大气水有关的成岩过程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无关,传统的白云岩化机制难以解释结晶白云岩的成因。具有海源色彩的高锶、低锰成岩流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飞仙关组碳酸盐的成岩作用,其来源与成因值得进一步关注,控制其运移、封存和发生水—岩反应的时空机制有待回答。整个海相三叠纪时间段盆地尺度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研究、尤其是不同结构组分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锶和锰含量研究(包括碳酸盐岩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阴极发光性研究),可为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作为重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的成因研究),天青石矿床成因研究和四川盆地三叠系深层富钾、锶、硼、溴卤水的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94.
本文对川西南荥经地区龙马溪组泥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开展了研究,探讨了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物源区属性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泥岩砂质、钙质含量较高,指示其沉积水体较浅。稀土元素特征及及A—CN—K图解说明龙马溪组泥岩组成较少受成岩及交代作用影响,样品较完整地保存了物源和风化作用信息。K2O、Rb、Al2O3 /TiO2含量较高及Eu负异常指示其母岩为偏酸性的长英质岩、花岗岩类,推测主要来自康滇古陆新元古代早期地台盖层。ICV值大于1,CIA平均值为66,Th/U与地壳UCC值相近,Rb/Sr值明显低于PAAS,指示其物源为近源初次旋回的快速沉积产物,受化学风化作用较小,沉积环境为干燥、寒冷环境。La/Yb、LREE/HREE及Sc/Cr等值均与被动大陆边缘值相近,结合Sc/Cr—La/Y等判别图解,说明研究区沉积构造背景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95.
任飞 《中国地名》2012,(4):57-58
落基山是美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山脉,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组名山,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巍峨的落基山脉绵延起伏,自北向南,有数千公里之长。整个落基山脉由众多小山脉组成,其中有名称的  相似文献   
96.
华西雨屏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是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高值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明确其地理范围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山区发展和灾害防治。本文基于1975—2014年地面降水数据和2010—2019年CMORPH卫星降水数据,通过计算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空间距平值及应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华西雨屏带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首次界定了华西雨屏的地理范围。结果表明:(1)华西雨屏带的整体范围北起广元市嘉陵江附近,沿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及山前平原逆时针向南,止于宜宾市中东部,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明显高于周边地区;(2)华西雨屏带由核心区、南支区和北支区组成,核心区位于雅安—峨眉山地区,即狭义华西雨屏区,南支区主要在冬半年表现出较高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北支区在7—9月因多发暴雨而降水量偏高,南、北两支均是周期性的“准雨屏带”;(3)华西雨屏带降水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研究华西雨屏带气候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注意区分季节和地区。本研究能提高人们对华西雨屏的认识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
川北地区中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的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顶界面(T2/T1界面)和底界面(T3/T2界面)具有横向分异规律,由此识别出2个Ⅲ级层序,其上部SQ2层序普遍缺失高水位体系域。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该区中三叠世长期处于蒸发台地、局限台地环境,碳酸盐岩颗粒结构欠发育,可见少量藻屑颗粒灰岩和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缺少生物礁标志,藻席大量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强烈。识别出了工农镇剖面斜坡角砾,并对台地边缘位置进行了厘定。根据沉积及岩石学研究结果,得出了川北地区中三叠统典型的陡坡封闭型镶边台地模式。  相似文献   
98.
土地利用情况影响区域天气和气候,采用与实况更为接近的下垫面资料能够为数值预报提供有力支撑。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9年8月四川盆地高温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基于2019年更新的MODIS土地利用数据与WRF自带土地利用资料的差异,分析下垫面资料的更新对数值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组土地利用资料存在明显差异,更新后的MODIS资料刻画更为精细,模拟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更加丰富。2 m气温对土地利用资料十分敏感,更新土地利用资料后两次个例平均的2 m气温2℃以内的模拟准确率提高6.2%,日最高气温模拟准确率提高31.3%;而日最低气温模拟准确率下降2.1%。土地利用资料变化明显的四川盆地内部较更新前增温明显,局部增温超过4℃,最高气温模拟偏低的状况明显改善。选取四川盆地内部地表类型由农田转为城市和建筑的合川站作为典型站点进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更新后发射率减小,植被气孔阻抗增大,粗糙度增大,陆面参数的变化导致地表对边界层大气向上的感热输送增加,地表蒸发及大气水分供应减少,气温升高,边界层高度升高。模拟初期土地利用资料的更新造成模拟差异的局地性较强,随着模拟时间增加,逐渐影响...  相似文献   
99.
重庆玉峡锶矿床中分散元素锶的超常富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玉峡锶矿床位于华蓥山构造带的南段。含矿岩系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一亚段的含藻含膏白云岩,含矿层位自下而上有三个矿层。矿层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西山背斜北段的背斜转折端及相邻两翼的层间虚脱部位。矿石矿物有天青石、菱锶矿、钡天青石,脉石矿物为白云石、...  相似文献   
100.
张春 《地质与勘探》2017,53(3):599-608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对四川盆地磨溪龙王庙组气藏流体分布的认识发生变化,由早期的无水气藏或无边底水气藏转变为存在边底水、局部封存水,表现出复杂的气水关系,这制约了气藏的高效开发。为此,本次研究综合现有录井、岩心、测井、地震、测试及生产资料,识别出溶蚀孔洞发育区,在此基础上,采用印模法恢复研究区龙王庙组古地貌格局,结合现今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油气分布既受现今构造圈闭控制,又受有利岩相控制,也受古地貌影响;(2)古地貌控制了早期油气聚集,在地势较高的缓坡区聚集油气,在局部洼陷区滞留地层水,在地势变陡的低部位形成富水区;(3)在现今构造圈闭范围内,由于物性、闭合度和海拔高差存在差异,导致东、西部井区含气性不同,西区富气程度优于东区;(4)结合古今构造格局,在古地貌地势低部位(地势低于-300m)、现今构造低部位(海拔低于-4385m)广泛分布边水;(5)当古地貌地势低于-300m时,在现今构造和古地貌相对凸起部位存在局部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