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托吐喀腊铜镍矿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准噶尔成矿带东北缘北塔山一带,含矿中-基性杂岩体呈岩枝状产出于NW-NE向断裂构造带上。岩性主要为角闪石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闪长岩,具同源多阶段连续演化的特点。经初步评价,圈定铜镍矿体3个。矿体赋存于橄榄辉长岩-辉长岩中,可见星点状、浸染状、团斑状、块状等矿石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黄铁矿,少量辉砷钴矿、铁闪锌矿。托吐喀腊铜镍矿床的发现拓展了准噶尔东北缘岩浆型铜镍矿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102.
阿什喀腊组浊积岩野外识别标志明显,如层面构造的底部冲刷面、工具模和层内构造的粒序层理、包卷层理、同生叠瓦状泥砾构造、水平层理、沙纹交错层理等鉴别特征清楚;生物丰富,尤其深海一半深海遗迹化石组合十分明显;浊积岩的剖面结构类型虽然复杂多样,但总体分析,以远源浊积岩为主。鲍马序列清晰,一般为小型。该浊积岩的发现对红井子地区和博格达地区的大地构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104.
王建  丁永建  许民  许君利 《干旱区地理》2018,41(6):1160-1168
冰川融水径流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存在大量水化学侵蚀,尤其是K/Na长石及碳酸盐的水解作用,可能消耗水体中H+,促使大气CO2溶于水形成重碳酸盐,影响区域碳循环。2015年7月21日-2017年7月18日选取相对平坦开阔的西天山科其喀尔冰川表碛物覆盖区,利用涡度相关法进行CO2通量监测。结果表明:大气CO2通量介于-17.99~3.59 g·m-2·d-1之间,平均值为-2.58 g·m-2·d-1,说明研究区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净冰川区系统CO2交换量主要受大气CO2通量支配,但日内变化显著,白天因冰雪消融导致大气CO2沉降于融水中促进区域水化学侵蚀,而夜间因太阳辐射减少,冰雪消融减弱甚至停止,抑制了区域CO2沉降,甚至再生冰的形成引起溶解于液态水中的CO2释放。净冰川区系统CO2交换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气温升高,大气CO2沉降量增加;当降水量小于8.8 mm时,交换量随降水量变化不显著,而降水量大于8.8 mm时,CO2沉降量随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净冰川区系统CO2交换量随日径流量的变率遵循:积雪消融期 > 积雪积累期 > 冰川消融前期 > 冰川消融后期 > 冰川消融峰期,意味着积雪消融存在时,系统CO2交换量随日径流量变率较大,可能是因积雪本身的阻尼作用或积雪期水文通道不发育,积雪融水较冰川冰融水汇集相对较慢,为可溶性物质化学反应提供充分时间,增强了CO2沉降。  相似文献   
105.
西昆仑喀依孜斑岩钼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昆仑位于秦祁昆成矿域,由于其自然条件的限制,矿产研究开发程度低。前人的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在该区有一定的找矿前景,但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一直未有新的突破。喀依孜斑岩型钼矿是区内最近发现的一个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野外调查为基础,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2条钼矿化带,划分了钾化带、黄铁绢英岩带、青盘岩化带、碳酸盐化带蚀变组合,认为其为一个斑岩型矿床,并对该矿床的发现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6.
阿斯喀尔特Be-Nb-Mo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东段可可托海伟晶岩矿集区,Be储量达大型,产出宝石并伴生Nb、Mo、Ga矿化。该矿床同时发育花岗岩型与伟晶岩型两类稀有金属矿化,晚阶段有辉钼矿、黄铁矿等硫化物发育,在阿尔泰伟晶岩省具有独特性。本文对矿区内的白云母钠长花岗岩、Be矿化白云母钠长花岗岩以及条带状伟晶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对伟晶岩中不同产状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的锆石238U/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19.2±2.9Ma、222.6±4.6Ma与218.2±3.9Ma,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为218.6±1.3Ma,表明伟晶岩形成稍晚于花岗岩,花岗-伟晶岩系统的演化时间较短;锆石εHf(t)值分别为-0.72~+1.33、-0.36~+1.99与-0.45~+0.38,t DM C模式年龄分别为1169~1298Ma、1130~1279Ma与1229~1282Ma,表明花岗岩与伟晶岩具有类似的源区,以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壳源物质为主。花岗岩与伟晶岩形成于后造山板内演化阶段,与加厚地壳的熔融有关。根据矿化组合、源区特征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提出阿斯喀尔特伟晶岩属于LCT型。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表明白云母钠长花岗岩为伟晶岩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107.
108.
喀拉萨依岩体位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西端,由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07.7±3.2Ma~309.6±2.0Ma,岩石高硅(SiO2平均含量为77.25%)、富碱(K2O+Na2O=7.50%~9.23%)、低铝(A/CNK=0.922~1.084),贫钙、镁;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亏损Ba、Sr、Eu。10000Ga/Al值变化于7.00~10.35之间,总体上具碱性A型花岗岩的特征,是该岩带东侧老鸦泉—黄羊山A型花岗岩岩基经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产物,并非前人认为的S型花岗岩。岩体具正εNd(t)值(3.5~6.0)和年轻的Nd模式年龄(TDM2=520~630Ma),Pb同位素投点位于造山带演化线附近,同位素数据显示岩浆来源于新生造山带下部的年轻地壳。从本次1∶5万区调成果看,卡拉麦里洋盆在晚泥盆世之前已经闭合,从晚泥盆世开始转入碰撞后的拉张环境,在晚石炭世早期进入板内裂谷发展阶段,因此喀拉萨依岩体应是该区板内裂谷阶段而非前人所说的后碰撞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9.
Kosice矿床是斯洛伐克第二大的菱镁矿床(150Mt),位于Gemeric的东部.其镁质碳酸盐矿体赋存于石炭纪石灰石和含白云石的石灰石中,同时下盘黑色片岩中也含有被铁质碳酸盐交代的薄层碳酸盐透镜体.在华力西期造山运动(M1)中,古生代岩石受到了低级变质作用(绿泥石带).镁交代作用始于白云岩1的结晶作用,其后形成菱镁矿,最终沿裂隙形成铁菱镁矿.铁质碳酸盐包括早期铁白云石-白云石,铁白云石和后期含方解石和石英的菱铁矿.根据碳酸盐矿物对地质温度计,白云石l结晶作用发生在300~340℃.这一结果与M1的变质矿物组合(绿泥石,白云母-伊利石)吻合.铁白云石的结晶作用发生在320~370℃.少量细脉中可见白云石2,绿泥石和伊利石-多硅白云母,它们是由于阿尔卑斯期造山运动M2变质作用形成的更晚的矿物组合.菱镁矿的流体包裹体(FI)研究,显示存在不同成分的热卤水,卤水成分变化相当于NaCl含量21~42 wt%,但其它成分的盐含量高于NaCl,溶解的CO2含量也有变化.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Th)的范围为164~217℃,含石盐子晶包裹体均一温度的范围为217~344℃.富CO2包裹体(盐度相当于NaCl含量1~22wt%,CO2的密度为0.28~0.77 g·cm-3,均一温度为289~344℃)在菱镁矿中是次要的,但这种包裹体在与矿石伴生的石英中是主要的,并且与含石盐子晶流体包裹体共生.在后期镁交代过程中流体中的CO2逐渐增加.和铁质碳酸盐伴生的石英中只有两相包裹体,包裹体中CO2含量有所变化,盐度范围为17~24 wt%的NaCl(或者34~36 wt%的MgCl2),均一温度为152~195℃.包裹体的数据结合碳酸盐地质温度计显示镁交代作用的压力范围是180~320MPa(7~12km),铁交代作用的压力范围是280~420MPa(10~16km),说明地热梯度约为25~35℃/km.包裹体浸出液的分析表明Cl/Br和Na/Br的比值存在变化,但仍旧说明富镁的卤水来源是上二叠纪和下三叠纪的分馏蒸发岩来源.铁质碳酸盐流体的高溴和高碘含量,说明在铁交代过程中周围黑色片岩的明显影响.菱镁矿和铁交代作用,表明交代流体中的碳和二氧化碳,主要是海洋沉积的来源.菱铁矿的"Sr/86Sr比值((0.71124~0.71140),说明锶的多来源,最初应是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海水,但它被当地其它陆壳中的锶混染.  相似文献   
110.
喀腊大湾位于北阿尔金中东段,为北东向阿尔金断裂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区内遍布中酸性侵入岩。笔者选取喀腊大湾地区4337高地北花岗闪长岩岩体为研究对象来反演喀腊大湾地区构造演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岩体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可能是下地壳中钾和高钾变质玄武岩在高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4337高地北花岗闪长岩岩体锆石 SHRIMP U-Pb年龄为(494.4 ± 5.5)Ma,表明其为晚寒武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岩体的地球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年代学和区域地质背景的特征,判定其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活动陆缘(大陆弧)构造环境。同时,结合前人对喀腊大湾地区岩浆岩的研究,认为该区在早古生代发育一条活动陆缘(大陆弧)岩浆岩带,指示北阿尔金局限洋盆在晚寒武世早中奥陶世向南俯冲在中阿尔金地块之下。通过对比北阿尔金东西段报道的中酸性侵入岩年龄数据,认为北阿尔金局限洋盆西段经历了更长时间的俯冲,整体呈东早西晚的剪刀状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