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549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28篇
地质学   1801篇
海洋学   95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34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951.
完整的陕西大荔人遗址剖面由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和下部砂土地层两部分组成。综合全剖面磁化率曲线对比和极性分析,以及和间隔遥远的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得出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由S0、L1、S1、L2、S2五层组成,下面的砂土层包含相当于L3、S3、L4、S4的地层(由上到下)。据此,再通过与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年代曲线的对比,判定出大荔人头骨化石产出地层形成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22ka前。以上结论得到了偏移事件(MonoLake事件,BLAKE事件和BiwaIII事件)的辅证。  相似文献   
952.
西峰剖面有机质记录的黄土高原L6-L1古湿度演变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贾蓉芬  彭先芝 《地理科学》2004,24(6):693-697
对甘肃西峰黄土剖面L6~L1层段162块样品进行了(Rock-Eval)2 PLUS分析,获得了TOC和热解烃的含量,以及有机质最高热解峰温(Tmax)的数据,并以与下降水有关的有机质和与蒸发水有关的矿物包裹有机质之比估算了古湿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湿度比相邻黄土层的大,湿度的变化范围为47%~80%,其中湿度最大的层段为S5上部,次之为S1,湿度最小的层段为L6,次之为L4,L2-S1-L1层段的古湿度变化与陕西渭南剖面的相当层位具有很好的对应性.上述结果与黄土研究中常用的矿物粒度分析、CaCO3、Fe2 和Fe3 及磁化率等方法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西峰剖面L6-S5-L4层段有机质和湿度的变化都很大,反映大气环流在这段时间异常活跃,具有热湿事件或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边界特征.而在L4以来,特别是L4-S3-L3层段,湿度变化幅度相对较稳定,总的趋势向湿度减小方向发展,而在S2以后湿度演变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3.
中原邙山黄土与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原邙山赵下峪剖面出露S10以上黄土地层,厚度大于172.1m。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厚15.7m,末次冰期L1黄土厚达77.3m,其中晚冰阶L1LL1黄土、间冰阶L1SS1古土壤和早冰阶L1LL2黄土分别厚41.6m、13.2 m和22.5 m。邙山黄土是厚度最大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之一,记录了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用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确定的阶段界限的日历年龄为标定点和磁化率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时间标尺,据以计算出S2以上各层段的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邙山黄土倒数第二间冰期以来不同冰期或冰阶与间冰期或冰阶的粒度、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平均沉积速率为最高,达3.45 mm/a,而末次问冰期S1古土壤的沉积速率亦高达0.28 mm/a。本文主要根据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和>45μm粗颗粒含量变化曲线,并与格陵兰GRIP冰心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对比,讨论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54.
黄土结构强度与湿陷性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阐述了黄土结构强度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及其变化规律,并依据其与含水率的幂函数关系以及黄土湿陷系数与含水率的幂函数关系,找到了结构强度与湿陷系数的线性拟合关系,对黄土结构强度与湿陷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的初始含水率越大,结构强度越小,湿陷系数也越小;在含水率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黄土的湿陷系数会随着结构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55.
静载荷下黄土地基矩形地下连续墙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章  程谦恭  龚维明  陈晓东 《岩土力学》2008,29(10):2713-2718
采用自平衡测试技术,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竖向静载荷作用下黄土地基中矩形地下连续墙现场试验研究,根据测试结果及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黄土地基中矩形地下连续墙的荷载传递性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地基中矩形地下连续墙的承载特性具有端承摩擦桩的性质;墙的承载力由墙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共同承担;墙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的发挥与墙土的相对位移量及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墙体达到极限荷载时,墙端阻力荷载分担比为40.3 %;各土层墙侧摩阻力随着墙土相对位移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增长幅度不等;加载时墙身轴力在加载处最大,随着各土层墙侧摩阻力作用的发挥,墙身轴力随着离荷载箱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56.
湿陷性黄土地基综合处理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清高  邵生俊  陶虎  邓国华 《岩土力学》2008,29(Z1):593-597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铁路、公路路基及堤基浸水湿陷的工程问题,在业已提出的处理方法(IDITI),即浅层阻水、浅层排水、浅层防水、封闭截水、深层导水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现场浸水试验。试验表明,浸水后探井不同深度采取土样的含水量变化小,IDITI法具有明显的阻水、排水效果。其次,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了连续多日强降雨情况下经处理后地基的渗流场,围封处理范围内地基土体的含水量增长较小。验证了IDITI法抑制湿度增长,利用天然土承载能力,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7.
松散黄土堆积层下煤矿采空区地表塌陷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晖  李智毅  杨为民  魏路 《现代地质》2008,22(5):877-883
基于现场调查和室内测试,研究了青岛-兰州高速公路邯郸至涉县段沿线采空区地表塌陷特征,探讨了松散黄土堆积层下采空区地表塌陷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地表塌陷表现为塌陷坑、地裂缝和沉陷盆地,分布规律不明显,塌陷明显滞后于煤层回采;地表塌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煤层埋深浅,“两带”高度可直达地表,而上覆松散黄土层结构构造独特,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因而不会立即垮落,在松散层内顺黄土垂直节理先形成拉裂缝,而后在地表水流作用下发生潜蚀、淘蚀,裂缝进一步扩大延伸而形成塌陷坑。  相似文献   
958.
民和黄土粗颗粒组分的气候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和黄土各粒径组分含量变化与磁化率曲线对比,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民和黄土〉30μm的粗颗粒组分可以作为较敏感的东亚冬季风代用指标。明确了民和黄土粗颗粒组分与气候变化的良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59.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由于该地区冬季土壤温度低于0℃,化学风化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夏季的温度和降水。据此我们认为,这种千年尺度的波动是东亚古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信号。此指标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记录对比发现,二者在末次冰期有较好的吻合性,而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e)及以前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因此,本文的结果显示出:0.220MaB.P.以来,东亚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大幅度变化在末次冰期最为显著,此前则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960.
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限年龄的地质学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8年春刘顺堂在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发现一个比较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属早期智人中较古老的类型,代表一个新的亚种-智人大荔亚种(Homosopiensdaliensis),俗称大荔人[1]。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缺。据铀系年龄,大荔人的时限为019~0.23MaB.P.[2]。1998年春我们考察了大荔人头骨化石地点及附近的地质地貌,对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给予特别的注意。在地貌上,化石地点位于洛河左岸合阳黄土源的段家梁。段家梁附近发育有两级黄土台地。第2台地由洛河第3级阶地及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两部分构成。洛河第3级阶地的层序自下而上为:1)淡黄色粗砂砾石层,150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